第三十八章 志士抒壮心,仁人壁千仞下 (第5/5页)
-《英雄记》 然而这相对和谐的一幕,仅发生在袁绍在世之时。袁绍死后,集团分裂,以郭图、辛评、辛毗为代表的河南集团依附袁谭,以审配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依附袁尚。而南阳人逄纪,此时背离了自己的集团,转而跟随审配依附袁尚。 (审)配、(逄)纪与(袁)尚比。--《魏书袁绍传》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历史的讽刺之处恰在于此:逄纪虽然极力向审配示好,但他最终却惨死于审配之手。侧面反映出河南、河北集团的隔阂程度之深。 袁绍死后,曹操征伐黎阳。在袁谭孤军抵御曹军的危急时刻,审配、袁尚一方面断绝前线的粮草器械,借此激怒袁谭; 另一方面又刻意派遣河南集团的叛徒逄纪,前往袁谭军中效力。不出意外,袁谭在盛怒之下杀死逄纪。此事借刀杀人之意甚明。 继官渡之后,审配又狠狠坑了一次袁家人。 太祖北征谭、尚。谭军黎阳,尚少与谭兵,而使逄纪从谭。谭求益兵,配等议不与。谭怒,杀纪。--《魏书袁绍传》 之所以说逄纪之死,乃是出于审配的刻意设计,是因为逄纪死后,不仅没有获得袁尚集团的表彰追悼,还被审配污蔑为“凶臣”,声名丧尽。可知审配自始至终都未曾将逄纪视作自己人。 审配献书于(袁)谭曰:“……是时凶臣逄纪,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将军(指袁谭)奋赫然之怒,诛不旋时。”--《汉晋春秋》 方诗铭先生在《袁绍是如何覆灭的》一文中认为“逄纪是一个既未与颍川士人联合,又遭到河北集团排斥的中间人物”,是有一定见地的。 第三个,辛评辛仲治。 辛评,颍川人,河南集团成员。袁绍死后(202),诸子争权,袁谭率部出走,河南士人郭图、辛毗(辛评之弟)皆从之。袁尚的支持者审配出于私忿(见前文注引《后汉书》所言孟岱代审配守邺之事),遂将辛评下狱。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袁)谭之去,皆呼辛毗、郭图家得出,而辛评家独被收。--《先贤行状》 建安九年(204)曹军攻邺县,辛评之弟辛毗随征。临战之际,审配之侄审荣开门投敌,邺县遂破。 守将审配出于私人恩怨,竟将满腔怒火发泄到辛氏家族头上,不仅将狱中的辛评处死,还把尚在邺县的辛氏宗族成员全部诛杀;枉顾真正开门揖盗者,乃是其侄审荣。 还有人说审配忠直吗?忠直之人能做出这等事?这忠直之人怎么不大义灭亲呢? (审)配兄子(审荣)开城门内(曹)兵,时配在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入,忿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辛评字仲治)家……(辛毗)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先贤行状》 至此,河北、河南集团的斗争烈度遂至巅峰。不过由于邺县城破,审配兵败身死,袁尚集团遭到粉碎,袁谭不久后(205)亦被曹操擒杀。 类似的血腥清洗便不再见于史册,总算是替这段荒诞的权力斗争画上了休止符。 从结果来看,袁绍在整合本地与外来势力方面做得其实相当不错,至少在他生前,河南、河北两大集团的斗争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即使出现小规模流血事件,也祸止自身,不及家人。 袁绍死后,河南、河北士人的斗争烈度升级,斗争底线降低,先后出现借刀杀人(审配害逄纪)、斩草除根(审配杀辛评)之类的荒诞闹剧。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袁谭、袁尚的威望有限,因此屡屡出现权柄下移之事。 塔读@
田丰之死,决于袁绍之手; 辛评之死,却全由审配专断。 君戮其臣,虽行无道,尚合礼法;臣子专柄,下凌上替,则系败亡之兆。 审配干的事儿,是臣能做出来的事儿? 那些吹“忠臣”审配的,和无脑吹“义士”臧洪的,拜托你们长点儿心吧! 这两人私心极重,罔顾主臣恩义,死有余辜! 正如前文所述,一言蔽之,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问题,从来不是孤例。从横向上看,汉末三国诸军阀皆不免于此困扰; 从纵向上看,类似问题不绝于史书,至明清之际犹存。 自古成王败寇,袁绍,真的没有诸君想象中那般不堪。 诸君都被狗贼王沈误导了。云垂赏竹涛的汉末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