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 (第1/2页)
来那么多天才?更多的不过是平凡人。为人师表却这样一副遗憾的口吻,好像不是天才就有罪一样。这些人难道都没学过教育心理学吗?这样打击一个小孩子,孩子们留下心理阴影甚至自暴自弃怎么办? 好在顾桓如今的心理是成年人,对此不过一晒。 顾桓提起笔,写下了两个字“科举”。这字峥嵘锋锐、意气风发,是属于顾桓的字,如他的人一般。 这是他整理好记忆后,立下的第一个志向。 诚然,作为国公府的公子,他就算读书不成,也不算什么大事,如他的三叔、四叔一般,捐个功名,补个外地小官,背靠国公府的大树,也能慢慢升上来,他的四叔不过三十五六岁,前不久升了从五品的甘南州知州,比许多进士出身的寒门子弟升迁都快。 就是不做官,如后廊上依附而居的族人一样,讨好嫡支,打理族中庶务,也比寻常官员进项高,一位正七品的县令,主政一方,月俸七石五斗粮米,折合1370斤米左右,按照顾桓前世的米价,月薪约人民币五千元左右,够做什么呢? 就是国公府的门房,每月得的孝敬都不止这个数,更别说那些大管事。 族中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看不起那些“穷官儿”。 顾桓当然不会这么想,“万般皆小品,唯有读书高”,在这个时期,没有比科举更能改变命运的渠道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有科举进士,将来才能有立身之本,才能不依托国公府。 顾桓可不觉得依靠国公府庶子这个身份,就能实现阎君口中的“一世荣华”。 顾桓想了想,又在纸上写下“习武”二字。 古代科举,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如蒲松龄那样的大才子,十九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得了个“小三元”,少年英才、名震一时。以后却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 若是时运不济,皓首穷经、蹉跎一生也不出奇,尤其顾桓又是个没什么天赋的人。 所以……习武也不能拉下,定国公府是武将出身,若是武艺出众,选入禁卫军也是一条出路。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顾桓拿起两张纸,随手撕碎,扔入废纸篓中。 这时,小厮点墨从学里回来了,看见顾桓写废了纸,笑嘻嘻地说:“三公子不想写字,不如出去走走?二公子的书童扫红说镇南侯府的海船回国了,咱们去奇巧居看看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镇南侯府世代镇守东南,如今朝廷开放海贸,市舶司也是杨家的人在管着,可谓天下奇珍,没有杨家人没见过的。 顾桓听了倒起了兴趣,想了想说:“我去请二哥一起去。” 他这二哥是杨家的外甥,奇巧居正是杨家的产业,跟着他,说不定能买到真正的好东西。 顾林此时正在房中。顾桓大病初愈不去上学,顾林也是落水受惊请了几日假。顾桓进去的时候,顾林正与几个大丫鬟玩耍,闹着要给她们画眉,丫鬟们笑着躲着,院子里一阵热闹。看见顾桓进了来,顾林扔下手指的螺子黛,洒脱地笑道:“三弟来了,快坐!寒霜,沏壶锡兰红茶。”又对顾桓说:“你也尝尝我舅妈送来的茶,看看这外国的茶与咱们的有什么不同。” 顾桓展颜一笑,点点头,左侧脸上现出一个小梨涡。 顾林看了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