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华山风云录】(4) (第2/5页)
经摆好了桌子凳子营业,劳作上班的人们则提着包穿梭在街巷。 要饭的老头挨个门店讨要一口饭吃,年轻的小伙子牵着水牛早早下地干活。 「让一下,让一下……」随着一声急促的撕喊,几个身披长枪的人骑着马从 路中央上疾驰而过,那没来得及避让的中年男人,小推车一歪活鱼随之洒落一地。 「卖孩子了,多乖巧的孩子啊……」妇女为了生计,不得不把几个四五岁大 的儿女栓在一块,那着急的声音,渴 望着有人能上前买走。而不远处的大门前, 坐在轿子里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准备去学校,他手里拿着一块肉饼吃着,面无表情 的掀开了窗帘,对眼前似乎已经熟视无睹。在他的对面,一位面黄肌瘦的小女孩 不知道为什么在大声哭泣。 两边的阁楼上,起床的妇女和姑娘们推开了窗户,她们梳理着头发看着路上 的一切,偶尔对走过的熟人露出一抹微笑。 街上的景象如幻灯片一样播放,如此小镇却也如此精彩,要素过多,我走在 马路上已经忘了要干什么,直到几只鸭子呱呱从身边走过 镇子的东边有一片开阔地,那里建了一所私立学校,学校规模不大,小学到 初中却是齐全的,乡下能开得起学校,看来这建校的并不是一般人。当然能上得 起学的,尤其能够进入中学的学生,一般家庭也要相对宽裕才行,在城里大部分 的父母则是工商业或者知识分子家庭,穷人是万读不了书的,在农村情况可能会 更糟糕。 镇子的西边开的有银号钱庄和当铺。钱庄规模较大者称银号,小者称钱庄, 多为两种名称并存。主要从事银钱兑换,进而经营放款业务,有的还发行钱票、 银票。只是在共和革命后,沿海的大城市里,其地位渐被银行所取代,没想到在 这镇上还保留着这一套体系。 街上的饭馆和客店就更多了,招牌和横幅随处可见。考察了一遍风雷镇,商 铺贸易往来较多,四面八方的来往人员也不少,可惜的是整个集市上就只得一家 中医馆子,对于以盛产药材闻名的地方,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可能是有某种天赋在身,十七八岁时我就已经读过了许多中医药著作,不说 精通但也游刃有余,加之大城市里的成长条件,让我对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也有所 领悟。要想了解这个地方就得融入这个群体,于是想干便干,从银号里兑了钱, 又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我便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小诊所。 1929年南京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 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城里流行的话说,必须持证 上岗,但在边远的乡镇地带,南京的政策还管不到这里,所以我的到来,并没有 引起什么麻烦。 在中国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中医了,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 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 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但如果医者打出了名头和口碑,那家里却是可以做 到门庭若市,而且诊金也可以收的很贵,在天津或者北平,这样的医生看一次病 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不过多数情 况下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另外说到药材,除了达官贵人用贵 重药材,一般都是比较便宜的。有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 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说到西医,在城里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当然一般都是留洋为主的青年, 更好的当然是有条件去医院,偏远的乡镇至是没这个条件,况且他们也不懂什么 是西医。 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人过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难让人相信医术的水 平,更别提那些听都没听过的温度计、听诊器了。不过时间长了,还是会有人上 门,毕竟这镇上本来就没有几个能看病的大夫。 来到此地并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但凡是有病在身的人来者不拒,价格也公道, 有钱多给没钱少给,能用简单的药去医治也不会玩套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