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武志(武修道统)_【烈武志(武修道统):第一集 初涉红尘 第20回师徒重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烈武志(武修道统):第一集 初涉红尘 第20回师徒重逢】 (第5/6页)

继续令战车开路,气势汹汹地扑向官军营寨。

    官军将领立即派出数十辆战车迎击,此车长两丈,宽一丈四,外绑长矛,内

    置大盾,车顶更驾着三口小型的铜弩机。

    「武刚车结阵御敌!」

    传令兵高声吆喝,下达将令,城寨内战鼓雷鸣,以鼓声传讯,再辅以旗语,

    官军的战车开始依次排列,层层叠叠,犹如一座小型阵营。

    武刚车最先使用的年代在于武帝北伐匈奴之时,昔日卫青打入大漠腹地,忽

    然遇上匈奴铁骑的袭击,当时汉军劳师远征,士气低落,远不非主场作战的匈奴

    之敌手,磨灭只在旦夕间。

    然卫青不负名将之称,面对险境,果断oM推出武刚车,令其自环为营,再纵五

    千汉骑,挡住匈奴袭杀,使得大军得以重整备战。

    经过多年,武刚车得以改良,不再是昔日那注重防守的战车,了强袭功

    效,其车顶上的铜弩机便是其中一项强攻手段。

    武刚车列阵结营之时,又有一支百人士兵着厚甲、持巨盾、握钢刀冲了出来

    ,正是一支盾牌刀手,他们或挡在武刚车空隙之处,或登上车顶铜弩机处,对车

    阵进行协防。

    待火牛车杀了来,武刚车顶上的铜弩机立即拉满弦,只听崩的一声,好似霹

    雳闷响,数十条钢钎便朝黄巾军射去。

    钢钎威力甚大,一击便可贯穿数十个士兵的身子,震慑敌军。

    然而火牛车却是坚固异常,钢钎击在其身上便被弹开,只留下淡淡的一个白

    印。

    黄巾军则以火牛车为掩护,逐步逼近官军。

    汉军的盾牌刀手立即还以颜色,他们以武刚车为战阵,先躲入车阵后避开黄

    巾军锋芒,紧接着又从另一个缝隙冒出,斩杀靠近战车的敌人,他们并不恋战,

    一刀挥出立即又躲了进去,气得黄巾军牙痒痒,好些贼将往车阵内冲,但经过武

    刚车时便被车内的士兵一矛刺死;有些武艺不俗的贼兵闯过战车,但迎面而来的

    便是盾牌刀手的战阵,这些官军三人一组,两个以盾甲防守,剩下一人则挥刀主

    攻,此法不但保证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又发挥了汉军往日训练的默契,尽歼入阵

    的黄巾贼。

    就在武刚车和火牛车相互攻防时,却闻左右侧面杀声震天,众仙俯视观之,

    只见两支骑兵从分别从左右两翼杀来,人数各一百,但速度极快,骑射精湛,甫

    一交战便将黄巾贼的军阵撕开切断,打得贼军。

    雷霄看得连连点头,道:「狂飙若电,杀敌无前,孤军深入而不惧,颇有几

    分冠军之风。

    」

    墨玄道:「师尊可是指冠军侯霍去病?」

    雷霄道:「正是。

    」

    汉武名将霍去病以弱冠之年,统帅三军,挥戈北伐,以汉骑制胡骑,孤军深

    入,却能势如破竹,讲究的便是一个快字,汉书之中,班固曾写下一首诗称赞霍

    去病:「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

    围单于,北登阗颜。

    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

    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

    卫青兵法厚实稳重,霍去病擅长速战奔袭,这对舅甥的携手踏胡帐、驱匈奴

    ,拓汉疆,可谓汉武之帝国双壁,其战法也对深受后世推崇,汉军作战也秉承了

    稳和快两种特点,如今这一战则是发挥了卫霍兵法之精要——武刚车阵固守营地

    ,引敌军来战,是为稳;两翼骑兵忽然杀出,冲散敌阵,是为快,稳快结合,官

    军得以扳回颓势。

    眼看大势将定之际,火牛车忽然起了变化,两个牛角间凝聚起一股赤霞绛彩

    ,紧接着便是一道水桶粗细的火焰喷出,五架战车射出五道火光,轰隆一声便将

    武刚车烧成灰烬,阵内士兵几乎无一人生还。

    而战马天性畏火,被火光一惊,霎时烦躁起来,骑兵军阵也无以为继,无法

    奔跑的骑兵犹如婴孩般弱小,被敌军一个合围立即大败,全数覆灭。

    黄巾贼士气大增,官军败势一发不可收拾,城寨转瞬便被攻破,也亏那将领

    了得,收拢残军,且战且退,但士兵伤势累累,军械不齐,甲胄不整,人乏马疲

    ,难以摆脱黄巾军的追杀,一路下来有损大量兵将,只余百余人拖命疾奔。

    「看来这才是火牛战车的威力,墨门机关术果然神鬼莫测!」

    雷霄又叹又赞,而墨玄心情一阵凝重,既为自家妙法骄傲,又感伤墨家机关

    所造杀孽。

    云若溪心生不忍,便欲做法救下这些官军,灵境连忙拦住他:「云师妹,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