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节 (第1/2页)
无奈之下,二人只能看着李泌一人骑马离开。 已经入秋,铺在地上的枯枝败叶仿佛燃烧的火焰一样。 李泌骑着马走过,他的脊梁挺得笔直,白色的马蹄仿佛在踏火前行…… 稻田终于开始收割了。 李长安直接搬到了裴素别业中,眼巴巴地蹲在稻田边上看着佃户收割水稻。 第55章 这是占城稻收获的第一年,不过现在还没有占城这个地方,于是这个稻种就改了名字,叫做安素稻。 取李长安之安,裴素之素,一个派遣人马万里迢迢寻回了稻种,一个夙兴夜寐将稻种种出。 李长安已经等这片麦子等了许久,若不是惦记着安素稻的产量,李长安早在两月前便跟着沈初王缙一同回长安了。 如今稻子终于可以收获了。 李长安站在田垄上,她的身侧是抱着记录板的裴素。 “我预估的产量是每亩收两斛。”裴素淡淡道。 李长安倒吸一口气。 目前唐朝的粮食种植,北方粟米小麦约每亩收不到一石,南方水稻产量要高一点大概是小麦的一倍半。 十斗为一斛,在唐朝,斛是石的别称,一斛等于一石,一石约为六十公斤,用后世单位计算,就是北方小麦亩产约一百斤每亩,水稻产量约一百五十斤每亩。 直接将水稻产量提高到三百斤每亩了,翻了一倍! 而且安素稻最大的优势并不是它的亩产,而是它可以一年两熟三熟。 只是对于这个结果裴素并不满意,她颦眉道:“我正在制化肥……只是即便达到清末的农业生产力,也只能到一百八十公斤每亩。明清时期农耕成熟,再想往上提升产量就不容易了。” 清末有多少人来着?四万万人,四亿。就算打个对折也有两亿,现在大唐人口也就八千万,只要假以时日推广开,完全够养活全大唐的百姓了。 李长安忙不迭道:“够用了,够用了。” 裴素沉默片刻道:“粮食永远不会够用。” 顿了顿她又道:“在这块地上亩产能到三斛,是因为我用了最好的条件去照顾田地,若是普通百姓耕种,应当只有两斛至两斛五斗。” “任重而道远。”裴素认真看着李长安。 这块田地周遭还围了许多人,大部分都是附近的百姓。 裴素的别业在附近几个县内的名气不小于李娘子,百姓们都知道这里住了一位神农娘子,他们所用的好农具都是这位神农娘子制造。 何况田地一侧的路上每日都有许多人来来往往,只要是略懂种地的百姓,都能一眼看出来这块地里的水稻长势有多好。 一听说神农娘子要开始收割稻米了,周遭的百姓立刻拖家带口地想要来沾沾喜气。 此时已经收割完了一亩,一旁已经有人抬来了秤,就地处理完上称,三石四斗,晒干脱水后三石略高一点。 “老天爷啊,祖宗保佑,裴大娘子保佑……” 目测着这一个重量被称出来的仆人和百姓互相抱着又哭又笑。 亩产三斛啊,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粮食翻了一半,意味着家里再也不用饿死人了,意味着每顿都能吃饱!站在这儿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曾见过自己的至亲血肉饿死在他们面前。 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若是遇到了丰年家里人还能吃饱肚子,若是遇到了荒年那就是路有冻死骨,饿死的时候肚子里都塞满了树皮草根。 有几个老农浑身黝黑,手掌上满是裂缝和厚茧,他们跪在田口,双手抓着土往脸上拍打,满是沟壑的老脸上眼泪早已如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往下砸。 “裴大娘子保佑,李娘子保佑,咱们的儿孙再不用挨饿了……” 这种心情是没有挨过饿的人很难理解的感受。 整个别业中已经充斥满了喜气,所有人都像疯了一样蹦蹦跳跳,有跪在地里一跪不起的,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身边人就开始蹦跶的,还不停地有人跑到李长安和裴素面前给她们磕头。 在一群疯子中,仅有的两个清醒人便显得格格不入了。 李长安是因为没挨过饿,无论吃得好坏起码她没有三天吃不上饭过。 至于裴素,李长安很少见到她有其他表情。 一开始不熟的时候,裴素还愿意在她面前装出个正常人样子,脸上表情还生动一点。后来两个人熟悉了,裴素就直接不在她面前掩饰了,每天都冷着一张脸,别人不和她说话,她就绝不和旁人说话,旁人主动来找她说话,她也爱搭不理。 “你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什么时候就开始想尽办法提高粮产吗?”裴素忽然开口。 李长安思考了一下。 “夏商周?应该更早,从有人类这个物种开始就有种植业了吧。” 裴素道:“从人类这个名词诞生起的那一日,人类就开始研究这一粒粒的种子。无论是奴隶制封建制还是未来……王朝更迭,在伟大的帝王将相都有变成尘土的那一日。” “只有种子不会。”裴素摊开掌心,一小堆稻种安静躺在她的手心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