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6节 (第1/2页)
李光地才高不假,对朝廷有功也是真,康熙很欣赏他。 所以皇后以貌取人,说李光地不合适留在詹事府的时候,康熙并没当回事。 他万万没想到,李光地竟然是个有才无德之辈。 理论上,圣明君主应该亲贤臣远小人,但在实际操作中,贤臣和小人都要用。 不过要分开用,有取舍地用。 比如太子的詹事府,就不是一个以才取人的地方,而是应该选德才兼备,甚至德更突出的人,辅佐太子。 太子的詹事府由满、汉两套人马组成,太子年纪还小,康熙本来只想设两个詹士教太子读书。 之所以为李光地临时增加了一个少詹士的编制,就是因为他这样才德兼备的人,委实难得。 能写出蜡丸疏,助朝廷平叛,此人的才能自不必说。 关键康熙还听说,李光地在写这份蜡丸疏之前,曾经见过耿精忠。面对耿精忠高官厚禄的收买,李光地毫不动心,而是虚以为蛇,与之周旋,为朝廷出兵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忠君爱国,大义凛然,足够让康熙为他破例。 哪知道这样的李光地,居然对孝道嗤之以鼻,还敢暗戳戳挑拨太子与皇后之间的关系。 这一下便触到了康熙的逆鳞,神仙也救不得了。 于是以身娇体弱为由,把李光地一脚踢出詹事府,踢回翰林院修书去了。 恰在此时,有御史弹劾李光地冒领军功、卖友求荣、欺君罔上三项大罪。 这事若放在从前,康熙多半不会理。 人红是非多,每个朝代都不能免俗,康熙早习惯了。 可有了太子告状的引子,李光地在康熙心里被贴上了有才无德的标签,此时再看御史的弹劾,康熙决定还是查一查。 被踢回翰林院修书,李光地反而觉得解脱了,不必每日跪着给太子授课,看太子冷脸,被同行挤兑。 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与其埋没在詹事府,倒不如出来给皇上打工。 皇上今年才二十七岁,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太子不待见他又如何,有皇上的器重足够了。 他好心为太子筹谋,太子却狗咬吕洞宾,以后他就在翰林院睁大眼睛看着。等有朝一日,皇后诞下嫡子,看太子会落得一个怎样的下场。 别看现在的太子是太子,以后如何,谁也说不准。 《史记》是后来人写的。舜侥幸没死,后世之人便说是孝可感天,舜还因此被尧选中成为接班人。 但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个如舜一般的人,没能有这份好运气呢。 回到翰林院,忽然传出有御史弹劾他三项大罪,李光地这才有些慌了,立刻写了一份为前同事兼同乡陈梦雷证明的折子呈上。 却只字不提陈梦雷的功劳。 此时耿精忠和尚之信早已投降,陈梦雷还没被当成叛党抓起来,只是在南边苦苦护着李光地的家人,却迟迟没有等到朝廷的重用和嘉奖。 康熙看着李光地呈上来的折子,亲自给在前线作战的索额图写了一封信,让他去见一见这个陈梦雷。 索额图很快回信,向康熙举荐了陈梦雷,认为此人才高,不输李光地。并且向康熙禀报蜡丸疏其实是陈梦雷所写,而冒领功劳的李光地充其量只能算个跑腿的。 回信中,还附赠了一封陈梦雷的奏折,以及李光地家人为陈梦雷作证的证词。 望着证词上几十个鲜红的手印,康熙沉默了。 李光地是他一手捧起来的,他还拿着蜡丸疏在朝堂上公开夸奖李光地,说他忠君爱国,想将他树立为汉人官员的标杆。 一个典型。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是个欺世盗名之徒! 欺君,是为不忠,辱舜,是为不孝,弃家人卖朋友,不仁不义。 就这么个东西,自己居然被他蒙蔽了,还当众表彰,树立了典型。 康熙靠在椅背上,闭了闭眼,忽然想起皇后说过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 脸好看没用! 可如今典型已然树立,让他如何下台? 于是到了用晚膳的时辰,康熙也没让人提前通报,直接去了坤宁宫。 彼时太子也在,康熙看他一眼:“午膳过来吃也就罢了,怎么晚膳也来?都是御膳房的饭菜,在坤宁宫吃得更香吗?” 太子端着饭碗,看向郝如月,郝如月就说:“反正都是御膳房的伙食,在哪儿吃不一样?是我想保成了,这才叫他过来。” 康熙不理郝如月,只问太子:“今日学的文章都背下来了吗?” 太子垂眼说没有,起身告退。 郝如月追出去叮嘱,让他别总想着背书,凡事以身体为先。 太子走到院中,还能听见额娘说话的声音:“保成正在长身体,怎么也要让他把饭吃完吧!” 又吩咐丁香,去御膳房另做一份膳食送去乾清宫。 太子走得极慢,又听汗阿玛说:“不必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