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日常(穿书)_第22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4节 (第1/2页)

    伏危点了头,叮嘱:“别掉以轻心。”

    虞滢点了头。

    随后又道:“除陈副手随着去豫章外,二十个学生我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商量,最后也就十七个人愿意跟着去。”

    一同前去的,给家中二两银钱,不去的则留在医馆帮忙,一个月五十文钱。

    这个时代,学徒是只包吃住,不给工钱的。

    一下子拿得五两银钱,有人心动,但也有人生怕一去不返。

    仔细打听,听说余馆长的夫婿是去豫章大世家办差,以后还有可能当官,动摇的人更多了。

    五个姑娘,有一人不愿意去。

    十六个男子,只有两个是家里不放心,留在玉县的。

    至于医馆她原本带着的三个姑娘,季家姑娘不去,再留一个在玉县帮助余大嫂,只余一人跟着去。

    “豫章富裕,人才济济,你在豫章城开医馆,养这么多人,得有心理准备。”

    虞滢笑了笑:“就算人才济济,可专门看妇疾的医馆还是少的。”

    “只看妇疾,那些与你去的男学生呢?”

    “一家医馆,一分为二不就成了?”

    “再说,到时候他们的用处不在医馆上,这点你也是知晓的。”

    打仗了,最缺的就是军医。

    伏危“嗯”了一声,又问:“银钱可够?”

    虞滢:“那些剩下的金条和我这后半年出诊赚的,尚有千两家底,若是把粮食和药材都出手外地,本金和利润能回来三千两左右。”

    北边打仗,连着岭南的粮食和药材价钱都涨了起来,现在涨得不离谱,但依伏危所言,豫章在他回来时,粮食和药材的价钱,是玉县的二倍之多。

    伏危沉思了一下,应:“那些不急,到豫章后,我再暗中寻人把粮食和药材运走,待送到豫章再做打算。”

    余家兄嫂在医馆已十日。

    余大郎本就会医,也不用虞滢在意,余家大嫂则是费了心思去教的,也渐渐熟练。

    时下医馆分成了三份。

    余家兄嫂来管理,收成他们占大份,虞滢占小份,便是季家姑娘也有一份。

    分别是五,三,二。

    日后或有所变动,亦或者余家大郎不满足于玉县,想要去郡治开医馆,到时再重新再算。

    给季家姑娘这二成,一是因季家姑娘的苗子好。

    二是她现在兼顾打理一楼,待学医年限长些后再坐诊。

    三是人家自家都是开医馆,只开工钱,人家未必会一直留在永熹堂,为留住人才,自是得舍得血本。

    离出发去郡治还有五六日,伏危纵使有诸多顾虑,但还是差人去了新县,到衙门把余家所有人的罪籍都改为了良籍,再把余家所有人都接到玉县来。

    余家人在虞滢去豫章前两日到了玉县。

    接送的人按照伏危吩咐,直接把人送去余家兄嫂现在住的院子,再去衙门先行通知他。

    衙差从衙门外进来,绕到后堂寻到了伏危办公的房内。

    房门敞开,请敲了敲门。

    在桌前处理公文的伏危头也不抬:“何事?”

    衙差道:“方才有赶马车的车夫到衙门外寻伏先生,道是已把人接到玉县了。”

    已经把人接到玉县了,这话穿过屋内凉风直直落入了伏危的耳中。

    忽觉得有几分冷。

    在这一瞬间,伏危生出了后悔之意,有立刻把余家送回新县的冲动,更有立刻把虞滢带去豫章的冲动。

    于伏危而言,能比性命更重要的事情,是阿滢的安危。

    伏危在书桌前静坐许久,犹如老僧入定一般。

    分明外头有人说话声,有鸟啼叫声,可屋中却安静如无人。

    不知过了多久,伏危薄唇轻启,叹息了一声后才起身,理了理衣袍上的褶皱方步出屋外。

    他在门口停步,朝看守的衙差道:“我出去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