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盛唐小女官 第45节 (第3/3页)
把《论语》倒背如流。” 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论语》里的话,讲的是子路在外地借宿,早起有守门的人问他:“你来自哪里?”子路说:“来自孔氏。”守门的人说:“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这句话用在这里恰好非常适合。 贺知章揉着三娘脑袋说道:“你觉得这些家伙不是傻子,难道也想当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三娘想起自己从李俨那里听来的“未来”,难道遇到难事就什么都不做了么?难道要等天下大乱,自己和家里人也成了覆巢之卵,只能无助地伤心恸哭? 三娘道:“反正不是傻子!” 贺知章只当她是小孩子脾气,笑着应和道:“好好,不是傻子。” 接下来小半个月,三娘都跑去秘书省蹭书看,不时与王昌龄聊上几句,了解边塞情况与如今的朝局。直至百孙院复课,她才很是不舍地告别秘书省回去跟李俨他们一起读书。 到了五月底,朝中又添了两个宰相,那便是裴耀卿和李林甫。 到这里相位算是正式满员了。 大唐宰相升迁没有固定路子,单看皇帝需不需要你。 像这次新晋升上来的裴耀卿和李林甫就是两个不同的极端,裴耀卿少年成名,二十岁便入秘书省干活,稳打稳扎干了三十多年,得到相位便显得理所应当。 相比之下,李林甫的升迁路径就比较直接了,一路凭借宰相、内侍、宫妃的引荐在李隆基面前不断刷印象分,才当了一年的黄门侍郎便被李隆基提上相位。 升迁得不可谓不快。 主要还是李隆基觉得李林甫用起来非常顺手。 而且张九龄最近让他有点不太满意。 张九龄以前跟在李隆基身边写写诏书打打杂,李隆基也觉得这人很不错,文采非常好,写的东西非常符合他心意。 可惜好景不长,张九龄当了宰相以后主意就多了,遇事总爱直言进谏。 李隆基觉得张九龄变了,不再是他喜欢的那个人了,以前的张九龄哪有这么爱说教?他选宰相是想让宰相给自己干活的,而不是想给自己找个对自己指手画脚的人。 他想做什么事还需要他们教吗? 他当皇帝这么久,比他们更清楚皇帝该怎么当,不需要他们处处给自己找茬。 他不喜欢太有主意的人。 像李林甫就很不错,做的每个决定都很符合他的心意。 他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宰相。 第54章 得知多了两位新宰相, 朝中众人反应各异,大多都是趁着这道任命正热乎着,齐齐登门去烧新宰相的热灶, 那络绎不绝的车马在宰相所住的坊里都造成了不小的拥堵。 此时的大唐处处都是太平盛世的升平景象,谁都无法想象大唐会有陷入兵荒马乱的一天。 古时形容乱世有个极巧妙的词叫做“海内鼎沸”,说的是天下宛如鼎中沸腾的水般滚烫翻涌。 鼎中的水并非一开始就沸腾的, 所以鼎中之人起初并没有什么感觉,哪怕后来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煎熬,人们也并不觉得灾祸会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 添柴的依旧日复一日地添柴、烧火的依旧日复一日地烧火。 宰执人员的扩充对三娘而言是很遥远的事情,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她被她八叔护送出门时时不时要绕开那些满载着贵重礼物的车马。 三娘只在一开始打听过到底是什么情况, 后来就不管这件事了。 相比于这些自己还无法参与更无法改变的朝局, 她还是更关心近在咫尺的制科考试到底是怎么考的。 可惜制科考试一般在宫中举行,她压根没机会进去旁观, 只得跑去寻王昌龄托他回来后给自己讲一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