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0节 (第1/2页)
“乾隆皇帝跟苏轼的唱和真是文坛佳话。” “听说他生辰八字不错,恐怕不仅是紫薇帝星转世,还是文曲星转世!” 曹操望着自己的儿子曹丕,指指点点:“丕儿,人家是皇上,写诗都写得这么好,你文采不如子建,更应该勤勉才对。” “赶紧学乾隆这么努力作诗,好不好?” 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还是武将,却非常在意文采。他经常举办宴会,让儿子吟诗作赋。 这些儿子中,曹植文采最好,最让他长脸。 曹丕性格阴沉,处事更加圆滑,但是文采差了一点。曹操对此非常遗憾。 曹丕闷声不言,默默点头。处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他也渴望有个好文采,能讨父亲欢心,可惜总是比不上弟弟。 唉,还是乾隆厉害,确实值得学习。 他抬头望着天幕,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要立刻背下来,反复揣摩。 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乾隆的诗文。 【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想必有人会说是那一首《咏雪》。 不过这首诗有争议。有人说这首诗是合作写的,有人说这首诗不是乾隆的诗,这里就采用教科书的说法了。】 在文人眼里,雪纯白无垢,往往被视为纯洁的化身,所以古往今来,咏雪是个热门主题 前有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有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人墨客在雪这一主题上留下了绚丽的笔墨。 但在这一刻,那些写过咏雪诗的人都有些压力。 乾隆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写诗写得好 得不得了,这首诗作为他的代表作,肯定好到举世罕见! 想必乾隆的诗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写咏雪的主题了。 杜甫则有些欣慰,毕竟乾隆自称朝他学诗,算是他半个徒弟,徒弟写得好,他面上也有光啊。 在万众期待中,天幕一行一行地放出了那一首《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谢道韫、岑参、白居易、辛弃疾等写过咏雪诗词的人:"……" 天幕下的观众:“……” 就这???小孩子都能写吧。 帝王师父杜甫:“……” 他有教人这么写诗吗? 第76章 乾隆:混账!! 一般来说,诗人很少会在诗里插入数字。因为写数字会破坏美感,显得非常大白话。如果必须要写,也用得非常讲究。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种时候,数字反倒成为点睛之笔。 可乾隆明显在堆砌数字,有些不知所谓。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他好像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李白没忍住,笑出了声。 杜甫一时间沉默住了。明明天幕公开处刑的是乾隆,但是他感觉自己也挨了一刀。 因为乾隆说杜甫是他的老师,徒弟水平如此,老师脸上无光。 他听到李白的笑声,不晓得乾隆尴不尴尬,但这一刻,他尴尬了。 杜甫赧然:"太白兄别急,这首七言还没放完呢,最后一句说不定不错。" 紧接着,天幕将最后一句放了出来。 【……飞入芦花都不见。】 相比前面,这结尾简直天神下凡,拯救了整首诗。让它不至于成为废诗,综合下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准。 杜甫望之,稍稍松了口气:“太白兄,我就说吧,这乾隆写诗没那么差。之所以写得这么简单,很可能是他幼年写的,会越写越好的。” 他自幼早慧又性格和善,小时候兄弟们都向他清教问题,杜甫欣然解答。现在乾隆认杜甫为老师,杜甫当然对他好感满满,希望乾隆越写越好。 杜甫相信乾隆的水平,乾隆的家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清朝的世界中,康熙带着文武大臣,望着天幕。他腰杆挺得笔直,与有荣焉。 这个时候,他的孙子还没出生,可是他对孙子的好感已经爆表了。听说孙子生辰八字好一生顺遂,还是未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多厉害! 想不到,他大清皇室居然出了个诗坛宗师,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康熙怎么看乾隆怎么觉得顺眼,这首六十分的诗也被抬到了八十分。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样的诗,算是很不错了。将来大有可为!” 文武百官纷纷恭贺,气氛无比和谐。 乾隆如果知道杜甫和爷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