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94节 (第2/2页)
么高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反对高太后提政的人说不出话了。别说女中尧舜,就连数量特别多的男性君主也很难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看来高太后是真的一心为民啊。 宋神宗也稍稍松了口气,看来母后做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母后能同意变法,等过几年,他的身后事或许可以托付给母后了。 唐高宗李治轻咳两声,这些年,他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他的孩子还太年轻,未来肯定也是媚娘辅佐。 他仿佛无意一样地说:“媚娘,女中尧舜这个称号真好听。” 武媚娘能做到吗? 武媚娘听出他试探的意思,笑笑:“是啊,主少国疑,高太后真不容易。” 唐高宗李治:“你能做到吗?” 武媚娘心神震颤,来了,终于来了。他终于把身后事提到明面上来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自己可能就跟大权无缘了。 武媚娘连忙说:“陛下您这是何意?不要想这些事情。”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有野心,不过恰当的野心才是好的,多了就过犹不及。武媚娘要真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比得上高太后,唐高宗李治就要忌惮了。 唐高宗李治拍她的手:“好,不说了。不过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 武媚娘唇角含笑,心中不以为然,当太后哪里有当皇帝爽? 【高太后的担心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赞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亲宋神宗,变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势的是苏轼曾经的好朋友,变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曾经在乌台诗案中,章淳还给苏轼说过话,结果现在,直接把苏轼给拍飞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经常找章谆的麻烦。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 天幕下,真正的 苏轼倒吸口凉气。 他还以为能和好基友重归于好,结果基友未来居然会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 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