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7章 影响 (第1/3页)
4334年(公元1637年),三月二十日。 苏河在乾清宫,阅读通政司整理的奏书。 山东、河南地区推广冬小麦,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山东巡抚张右枫和河南巡抚钱明义。 他们都汇报开春之后,山东和河南的冬小麦长势良好。 冬小麦推广成功,再加上正在快速推广的玉米和红薯。 粮食高产已经形成定局。 全国各地都在兴修水利,开垦农田。 再加上沼气肥等农家肥的使用和天然化肥的产量增多。 大华全境,很快就会解决粮食危机。 百姓不会饿肚子,他们就会安稳生活。 大华实在太大,也不全是好消息。 苏河从北方各地汇报的情况,他就能分析出。 北方的黄河流域,即将要发生一场大洪水。 今年开春,陕西和河南的降雨量,普遍比以往增多。 大旱之后下大雨,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大旱之后土壤板结,土壤保水能力变得极弱。 土壤留不住水分,大量的水都涌进河流之中。 河流承受不住暴涨的河水,必然会导致洪灾频发。 特别是河南开封府的黄河,这个危险的地上悬河,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北方各省,很少发生大规模洪水。 水利设施非常老旧,没办法应对突然加剧的洪水危机。 苏河已经严令北方各省巡抚,严查主要河流的河堤。 设置泄洪区,减轻洪水的危害。一旦发生洪水,立刻转移百姓。 内阁专门拨款抗灾,都察院深入到抗灾的第一线,严查官员渎职。 苏河处理完政务,看向乾清宫墙上的全国军事形势图。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结束战争。 驻军最多就是配合警备军,在各地进行剿匪。 只有西南都督府,正在训练一批适应高原的军队。 大华王朝建立这么长时间,乌思藏地区一直没有反应。 苏河准备派兵进攻乌思藏地区,这个地区的本土势力很弱。 乌思藏地区难打,主要是道路难行,加上高原反应。 平原地区的人,来到缺乏氧气的高原地区,大部分人身体都受不了。 只能提前训练适应这种环境的军队。 辽东战场在冬季停滞后,第三军和第七军,已经在发起勐烈的春季攻势。 苏虎和李大壮,已经在辽阳会师。 他们即将联合已经训练好的第四骑兵师,准备对建奴发起总攻。 三个骑兵师,也会从侧面战场,支援主力行动。 大华皇家陆军,解决建奴之后。 那就消灭华夏传统疆域,最后一个势力。 苏河回复完重要的奏书,让通政司把这些奏书转交给内阁。 他准备去看一看,已经兴建到京城各个地方的自来水。 通政使郑子良捧着一摞资料,敲响乾清宫的房门。 他得到允许之后,走进乾清宫中。 “陛下,征倭的东海舰队已经返回到大沽口。 他们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 苏河听到这个令人高兴的消息。 他就不再准备出门,立刻坐下,阅读东海舰队的军报。 东海舰队这一趟行军,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他们已经占领琉球群岛,作为东海舰队的母港。 轻松打下江户城,逼迫倭国德川幕府赔款,开放海港城池和倭国市场。 冯三秋搞到价值三千万两银币的贵金属。 银行已经不缺,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这些贵金属制造的货币投入到市场之中,能轻松解决现在遇到的钱荒问题。 十分棘手的钱荒,对外战争取得胜利,就能轻易解决。 东海舰队这次获得总价值六千万两银币的物资,有一些是价值无法衡量的文物。 除了贵金属和其他种类的货币,还有一千万两大华银币。 这应该是倭国售卖资产,获得的银币。 苏河翻看冯三秋的汇报,他比较好奇倭国出售哪些资产。 倭国是一个资源贵乏的国家,现在还有几座矿产没有枯竭,但肯定无法凑齐这么多的银币。 苏河发现,倭国能取得这么多大华银币,主要是靠出售人口来实现。 他看着人口的数据,主要是杨文才等一批商人联合起来,永久雇佣倭国劳工。 冯三秋在军报中,也记录这些劳工的用处。 倭国劳工主要是青壮男女。 以人数来说,倭国青壮男性最多。 他们主要用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