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一章:挖掘需求 (第2/2页)
算是认可了他的猜测。 现在内地哪里对棉纺织品的需求最大? 当然是沿海城市。 吸引了来自港城的大量加工需求,沿海地区可以说是全国布料消耗最大的地方。 他将厂里面的大部分销售还有职能岗位的人都赶到了南方,让他们去找市场,找需求。 但这终究需要时间,毕竟人家那边也有棉纺厂,没有道理舍近求远。 “远水难解近渴,要想把东西卖过去,咱们的成本就得降下来。否则加上运费,我们没法跟那边的企业竞争。但降成本这件事,恐怕比找市场更难。” 其实也有办法,那就是裁员。 郭金健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关海洋,他不确定这个少年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这件事情他也再做,企业低速运转这么多年,许多岗位的工作效率都相当低下。 他曾经去厂里做过实地调研,让信得过的技术员专门做了评估。 真要将单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上来,排班再优化一些,现在留在棉纺一厂的员工还能再干掉一半以上。 可前面刚刚将包袱甩了一个出去,现在再想立刻精兵简政,又干掉一批人,恐怕不论是上面还是下面,都会激起激烈的反弹。 再说了,这些下岗的人怎么生活? 没有给他们找一个好的出路,郭金健也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关海洋扔了颗花生到嘴里,嚼得嘎嘣脆响。 他岂不知道眼下棉纺厂还需要痛下一刀,将那些尾大不掉的人员编制给砍了。 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轻装上阵。 “郭伯伯,眼下棉纺厂势头正好。放眼省内的同类型企业,他们身上的历史包袱还没有甩下来,就算是想要降低成本,也有心无力。 咱们现在是有心,有力,只不过您下不了狠心。 可不趁着现在这个最好的时机,将企业成本降下来,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产品没有竞争力,难以销售出去,甩掉的历史包袱还会重新回来。 我们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九十年代初的很多企业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有的企业壮士断腕,拼死一搏,最后挣出一条活路。 有的企业拖拖拉拉,到最后全部人员一起倒闭。 听他这样一说,郭金健便知道关海洋早已经看清楚他面临的问题。 笑了笑道:“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可以的话我也不想拖下去。但毕竟是几千个家庭的生活问题。 前些天我提出一个方案,正在探讨中。咱们分两步走,先让多余的工人停工,保留编制,但只发基本工资。 先把成本降下来一部分,取得市场竞争力,之后再看情况怎么给他们找一条出路。” 这倒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关于企业里面到底该如何操作,他也不想自作聪明地跟郭金健给建议。 人家多年的管理经验,并不需要他在细节上做指点。 说得多了,反倒不美。 但是……市场方面,他却是可以给出一点建议。 “郭伯伯,我觉得咱们在开拓南方市场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下挖掘一下本省的需求。” “哦?这话怎么讲?” 本省的需求,哪里还挖的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