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南北之战 (第4/6页)
示,兵员主要从南徐州(机关所在地京口)、南兖州(机关所在地广陵)二地招募。 谢玄从此二地招募士兵,并非随意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徐、兖二州,是北方逃往到南方的流民的集中地。前文提到过,由北方流民组成的“乞活军”,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特种部队,北方流民民风之彪悍世所罕见。 荆州刺史桓温曾明确指出:“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东晋老百姓称京口为“北府”,故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军。 北府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乞活军”的官方版。 后世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能募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勋,前世谢玄的北府军也募到了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猛将。 北洋新军有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犬冯国璋。而北府军,也有自己的“北府之龙”。 刘牢之。 刘牢之,字道坚,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东晋将门,父辈皆是晋朝军官,可谓一门列戟(世代以壮勇称)。 《晋书.刘牢之列传》载:牢之面呈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沈毅多计划。从面相上看,从事体力锻炼多,且雄性激素分泌旺盛。 参加北府军后,刘牢之被谢玄任命为参军,极为倚重。而北府兵经过严格训练,渐成强悍之师,成为东晋朝廷极为倚重的一支部队。 北府兵第一次露脸,是在379年。379年5月,前秦大将句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 383年,前秦王苻坚大规模发动南征东晋的战争时,北府军已成立7年,抵抗前秦远征大军、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将会落在这支强悍的部队肩上。 面对前秦这次超大规模而且是水陆并进的南侵,谢安作为总指挥,战略防御是这样部署的: 陆路:由弟弟谢石、侄子谢玄指挥8万北府兵抵抗。 水路:对前秦从巴蜀出发,沿水路南下的水军,抵抗的任务自然是由坐镇东晋门户荆州的桓冲承担。 中国人,和平时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战乱时却往往能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贵族精神。 如后世淞沪会战中,除蒋某人的嫡系中央军全力血拼外,桂系最精锐的六个师几乎全部阵亡,东北军67军从军长到士兵共两万余人以身殉国,川军20军打的剩下不到一个师,湘军损失殆尽,番号被撤,自清以来声明显赫的湘军名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再看看长城抗战中的西北军,“一二八事变”中的粤军十九路军,黄广战役中打垮日军精锐第6师团的桂军,百灵庙大战中的晋绥军,更不用说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真正做到了兄弟同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本次面对北方异族的大军压境,幸运的是,东晋桓、谢两大士族高门在国难当头时抛开一切利益纠葛,共御外侮,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 桓冲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前秦从巴蜀出发顺江东下的水军。同时,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一场决定中国南北历史的大战序幕徐徐拉开。 383年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胁军、原前燕的慕容垂率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 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晋将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前秦攻破,便率军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部队会合。 得知胡彬部退守硖石后,苻融率军来攻,同时派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 胡彬被前秦军困在硖石,粮草告罄,难以支撑,遂派人向谢石送信告急。然而,这个通信员被秦兵捉住,告急信也落在了苻融手里。 苻融从胡彬的告急信中得知,硖石晋军兵少粮少,立刻向驻扎项城的苻坚报告,并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 得报后,苻坚犯了一个令其悔恨终生的错误。 前秦军对东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兵力,兵力对比达到了97:8。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