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114 章 第 114 章 (第2/3页)
还是非常难的,这种不受人欢迎的算术书更是如此。 怎么看都会赔得血本无归。 王文素倒不是很在意身外之物,只是眼下他还没把握写出值得印刷成书的著作而已。 幸运的是,现在翰林院已经有一批人对算学产生了兴趣,假以时日他们说不定能影响到朝野上下对算学的看法。 想到日后但凡遇到想要讨论的题就能找到同好一起探讨,王文素便觉得浑身充满干劲。 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大的乐事了! 文哥儿眼瞅着王文素眼底迸发出灼灼光彩,只得放弃把王文素拉回俗世之中。 也许各个领域都需要一些这样的“痴人”吧! 要不他再物色点物理化学“痴人”,让他们组成数理化天团! 可是物理化学人才上哪找呢? 文哥儿想了半天,没想出物色人才的好法子来,只得暂且放下自己组建大明数理化天团的新想法。 不着急,等他以后走遍大江南北,一定能遇上适合的人才! 接下来的日子里文哥儿开始专心读书,诸位师长都在身侧,他有不懂之处很快便能得到解答,自然进步飞快。 他每日清早的《声律发蒙》课程也没停下来,风和日丽时仍在池边教授,雨来雾起便移步廊下,不知不觉居然把薄薄一本《声律发蒙》给教完了。 文哥儿宣布结课的当天,满心欢悦地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绕着翰林院的回廊漫步吟诵。 那小小的个头与脆脆的嗓儿在暮春的细雨落花里时隐时现,不知怎地竟给人一种仙童再世、点化世人之感。 那几个跟着文哥儿读了两三个月书的皂隶,身上瞧着也似添了几分书卷气。 年仅十几岁的少年们跟着那童音一句句地吟诵,只觉胸中从此多了处云蒸雾绕的仙山神迹。 谢迁得知文哥儿的《声律发蒙》教完了,便每日给他安排四书五经的诵读任务,表示不想让他浪费早上的大好时光。 文哥儿本就在读这几本科举教材了,有老师安排任务他也不虚,拿到诵读范围后又开始临池读书。 这次连成年的皂隶们也跟着来晨诵了。 他们本就识得不少字,能够胜任日常的文书工作,文哥儿总算是不必逐字逐字教起了。 他们这些人有些是清白人家出身被选上来服役、有些是考试没考好或者违反了学规被充为吏员,一般来说得干足九年才能回归本籍。 在这期间他们是不允许参加科举的。 吏员虽然也有晋升途径,可不少人心里还是想等任满三期以后再去科场闯一闯。 这种官吏殊途、吏员出身低人一等的情况得追溯到太/祖时期。 当年有人提议允许胥吏参加科举,朱元璋一口就否决了,说这些胥吏“心术已坏,不许应试”。 洪武年间有小吏揭发官员贪污受贿,朱元璋当场驳回说:“吏胥之于官长,犹子弟之于父兄,下讦其上,有乖名义,不足听也。” 意思是你个小吏告发上官,等同于子告父弟告兄! 看看,朱元璋对胥吏的恨竟超过了他对贪官的恨! 这也就决定了吏员出身在官场上注定要抬不起头。 经过文官们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吏员出身的官员已经逐步被他们从读卷官、御史等等差遣候选人里踢了出去。 大伙都表示这种需要有学问、有名望的官员来主持的工作不能让这些杂流染指。 官吏二途愈发泾渭分明。 官是官,吏是吏! 不管是权利还是名声都相差甚远。 像唐伯虎卷入科举舞弊案后就被安排去浙江当小吏。 唐伯虎这样傲气的人自然是“耻不就”。 翰林院这些能选入京师衙门打杂的皂隶大多都身家清白、聪敏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