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115 章 休赛期冬奥准备 (第2/4页)
高科技的玩意儿吗?” 初晓山被“玩意儿”这个词噎了一下,随即无奈点头:“是,就这玩意儿。” 第一批的选手们都在这里了,教授他们在跟张简方等人对接,项目的科普则交给了初晓山这些学生。 之前张简方选择跟初晓山的导师合作,不惜花费大价钱支持这个科研项目,就是因为他导师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伤害防护等等与人体科学、训练相关的领域有过一定的研究成果。 钱少嘛,得花在刀刃上。 跟队的学生不只是初晓山一人,来回轮班调换,总的算下来得有二十多个,这个项目也不是只他导师参与的,还有其他专业的教授。 初晓山科普小课堂开课啦! 他对着几个年岁比自己小,见识却不比自己少的国际级运动健将们说道:“我们开展的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了明年的冬奥做准备。花滑这个竞技运动,你们比我更了解,动作上的细微差别,就能影响整个跳跃的质量。一个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失误,会导致这个跳跃失败。” 于谨就曾经吐槽过,日常训练时,他们这些教练有用,但不是那么的有用。 他们能看到选手的不足,也明白哪里有失误,可是,在指导上,更多时候却是“无效”的。 起跳要怎么压住冰刀,用多少的力,还欠缺什么……这些,他们能说,却没办法说得精确到微小数据。 哪怕是录制视频反复观看,也很难同一时间注意到了所有的方面,更何况他们训练时只是一遍过。 初晓山:“我们在这两个赛季,采集了你们的图像信息,与总局那边的科研所进行了合作,组成了新的团队。” 张简方没事就跑体育总局,也不是老要钱去的,他还办了很多的麻烦事儿。 作为桥梁进行沟通,也是他的功能之一。 这不,他就牵线成功了这个合作,扩大了项目团队,也顺便要到了更多的总局支援。 ——后者也很重要。 初晓山看向右侧:“丁教练为晓彤制定的3A训练方案,过程里也有我们的参与。” 被点名的褚晓彤呆住:“哎?” 这是什么?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已。 丛澜与褚晓彤的训练、比赛图像被导入到电脑,运用辅助软件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详细数据,并将这些提供了丁教练,帮助他更快、跟精确地掌握褚晓彤的实时技术水平,对其查漏补缺。 也是因此,丁教练得以发现褚晓彤在训练时的问题,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纠正与改善。 3A就是在这样漫长又复杂的过程里,被他一点点带出来的。 褚晓彤只知道丁教练很费心,但她并不清楚后面的做法,不过她一直很感激教练。 运动员的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数据便也是动态的,如何制定出最佳的策略,这让他们团队伤透了脑筋。 丛澜:“怪不得有时候训练场周围会有几台摄像机。” 首体那里时不时就冒出来,她还以为是谁在记录训练视频呢。 初晓山:“对,我们干的。” 褚晓彤显然也回忆起来了以前见过的场景。 那时候,她还跟人好奇来着,因为没看到记者主持人什么的来采访,机器边上就是几个人在摆弄,好像只是录一下,就没然后了。 结果她现在才知道,其实是有用的,而且一直在用。只不过是直接反馈给教练罢了。 初晓山:“用肉眼去观察,或者用摄像机拍到的视频、图片来分析,终究是有不足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动作细节,才能针对性地进行纠偏。” 丛澜的训练和她的技术动作,被于谨总结成为经验,分享给了国家队的其他人。 而她的相关数据,以一种更为冰冷的模样,剖析在了众人面前,直白地叙述着她的姿态、呼吸、位置、速度等一切。 简单来说,她的技术参数,是模型。 有用,却又不具备普适性。 初晓山叹气:“花滑的技术动作太复杂了。” 做起来是真的麻烦。 丛澜若有所思。 所以,你们是在建立一种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吗? 她想起了意念空间里自己的小人儿模型,那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