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的第四点想法:唯一且真正的至高神 (第1/5页)
山海经千头万绪,涉及广袤,想要解读,绝非一日之功。 关于它我有很多想法,可说一个,必牵扯众多,彼此之间,线索复杂,关联繁琐。解读一个,必要引出另一段作证,而为何它能作证,又要先让你们明白另一段为何那么解读,而若要这么做,就又得牵扯其他段落,如此种种,真是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讲起。 几千字的篇幅,也只能摘出其中很少很少的一点点去解读,一次根本讲不了太多。 所以山海经的个人解读,我到底会写多少,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想来想去,意识到有些读者可能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理解,这会使得我在解读时非常麻烦,提及的东西万一生僻点,或者你们被诸多后世文学误导,而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当做常识,继而跟我理解的不同,就会对不上频道。 所以我必须还夹杂着一些科普,让你们先了解我‘经外的理解’,再跟我走入‘经内的理解’。 而既然山海经是五帝时期的上古之事,便决定先从‘帝’讲起。 且先不谈帝有什么能力,帝在山海经里有多强,帝到底有没有神异。 我先从三皇五帝最朴素的身份说起。 皇帝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创建的称呼,意思就是他比古之皇、古之帝更厉害。 功高者为皇,德望者为帝。前者是对‘全人类’有着无与伦比的重大贡献的人类始祖。后者是对诸多氏族有巨大德行,天下万族众望所归的最高领袖。 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但很可惜,山海经通篇没有提过三皇,帝也不止五个。 三皇五帝最早是汉朝儒家开始这么说的,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五行说,所以将历史上的‘众帝’,选了五个高人气的出来,对应五行、五德。 至于三皇,最开始有天皇、地皇、泰皇。他们到底有什么功绩,不知道。 而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想极为发达,所以贤者们就开始将更多的上古始祖,赋予皇的地位。 说白了,真正的远古,是没有‘皇’这个名号的,皇级名号是后人‘追封’给那些有着重大贡献的始祖的。 于是陆续的,开始出现各种皇。 皇在这个时候,就是指大功劳的始祖,而并非一定要三个。 后来非要三个,大概是为了对应天地泰,或者天地人吧。 首先哪三皇就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种是‘燧人、伏羲、女娲’,以及‘伏羲、神农、黄帝’。 以上都是记载来源比较正式的,至于有些不正式的,比如把共工、祝融都加进去的,那纯粹是很晚期时候的一家之言。 毕竟我说了,皇是追封,本来就是后人给的,有功劳的始祖都可以冠名为皇,后人随便把谁列为三皇都行,就算现代人列个九皇,一百皇,又能如何?只能说明我们孝顺…… 在亘古时期是没有皇这个称号的,只有帝。 所谓三皇,只是将有资格称为皇的众多始祖,挑选其中三个高人气的出来罢了,令其世代传颂,以显尊崇。 那么三皇最早的说法是什么呢? 最早的说法是《庄子》: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 没错,什么伏羲神农,一个也没有。发明造屋、生火、生产工具的三位无名老祖,就是庄子定义的三皇。 是谁呢?不知道,这三个名字的意思其实是:肯定有第一个造屋的人,定义他叫有巢氏。肯定有第一个生火的人,定义他叫燧人氏。肯定有第一个制造工具的人,定义他叫知生氏。 可以看得出来,庄子没有儒家那么多的政治目的,他也没有从人气上面来考虑,直接选了最朴质的三个,列为三大最尊之皇。可以理解为皇冠军,皇亚军,和皇季军。m.zwWX.ORg 不过庄子的冠亚军,儒家当然不会用。 东汉班固,就列了个‘伏羲、女娲、神农’,至此这成了最主流的三皇。 神农指的是炎帝,所以先不说。 女娲在《山海经》中,只有一句:“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里就这么多,没了。 《山海经》还不是直接描述女娲,而是只说了女娲之肠,化为了十神,出现在庄稼地里。 只写女娲之肠,不写女娲本尊,只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山海经关于女娲的定义和描述,被我以前说的‘刘歆修书’时删掉了。 还有一种原因是,哪怕对于山海经最早作者而言,‘女娲’二字,也是个常识,是个人就该知道,不需要多言。 类似的‘常识’,还有很多,比如说人,比如说犬、羊、牛、蛇、鱼、鸟,以及……‘龙’。 山海经通篇没有关于龙本身的定义,没有‘有兽焉,名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