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〇〇二回 天界寺帝王询梦兆 毗卢阁宗泐话宝锦 (第2/5页)
此丘却不容小觑——其地处金陵龙脉,乃是这千年古都发祥的源头。早在春秋时期吴楚争霸那会儿,金陵尚为大荒之地。吴王阖闾为大造兵器,特遣使者寻精铜矿脉至此。时至其子夫差承袭大位,更是得此山精铜铸就出千古闻名的“干将”与“莫邪”两柄雌雄神剑,便下令据此丘设官治,兴建起一座冶城,“冶山”之名由此而来。随后,越国灭吴,范蠡据此城为延伸,筑越城;一百四十年后,楚威王熊商得此地,扩筑金陵邑;又过一百二十年,秦王一统六合后,为杀此地帝王气,改金陵为“秣陵”…… 又是四百四十年,自吴王孙权再建石头城定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司马睿、南朝的宋武帝主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相继在此称帝,此城已是六朝古都……直至八百年后,此地来了个朱元璋再称吴王,始建大明王朝,当年冶山已历经近两千年沧桑,目睹了无数风流人物来来去去,述说兴亡。 此刻,透过轿窗望去,那帝王不免感慨万千,各中情愫更是伴随那曾经沧海波澜起伏,怅然激荡。 却说眼前,那冶山之上乃是一座历经数代王朝不断兴建起的宫殿。前元称之为“大元兴永寿宫”,朱元璋曾几次想易其名,却一直未想出个合适的名号来。不知为何,直到数年后才唤其为“朝天宫”。 朱元璋此行的目的地,大明国寺、全国五山十刹之首“天界寺”就比邻此宫之东,以朝廷为引领天下果蔬花木繁育所特设的“多栽轩”园圃相隔而望。因此时晨晖缥缈曦色欲浓,故而更觉繁荣在望。 依照马皇后嘱咐,车辇和护卫们都在距庙门十丈之外止了步。庆童掀了轿帘,随后朱元璋便在其搀扶下落了地。 立身之时,正闻寺前密林深处鸟语争鸣,连同那寺院里传来的阵阵木鱼之声在耳际悠然回响。 随后,他只身沿着脚下的青石小径,浅嗅林间缕缕幽兰之气朝寺院徜徉而去,每走一步,都会听得那木鱼悠转而来。声音入耳,更使他身心空释,似千山肩头去,如大梦方觉醒。 此刻,朱元璋终于明白:这正是马皇后刻意交待庆童“要随行之人在寺门十丈之外住足”,且让这皇帝独自入寺的良苦用心。 身处清寂,漫步而来,朱元璋心中油然生出无限感慨,举步间一首《如梦令》由感而出: 『原来愁烦锁缚,只邻天界一步。 梦尽晨钟处,初见来时心路。 迟悟,迟悟,犹幸未到迟暮。』 余兴未尽,朱元璋已不知不觉行至一处石阶前。抬头望去,只见得“天界寺”的匾额赫然悬在眼前,再看那匾下的寺门,竟然如候客至一般默然俱敞。两侧更有一联,颇有深意: 『心生妄、念作假、云起不知何处家; 天有界、法无涯、梦尽方见彼岸花。』 朱元璋拾级而上,跨进庙门。放眼望去,一条青石小径朝寺中蜿蜒而去。曲径两旁的莲花灯幢里长明灯清光尚燃,那灯幢左右各九,共一十八座。 那般景象,顿使他恍入梦境。于是,便寻着那灯火和一阵阵轻叩心门的木鱼声行到了一处双门大敞的佛堂前——此处唤作“毗卢阁”,那木鱼之音便是打此阁传出。 朱元璋立于石阶之下,朝阁门内仰望而去,最先入目的便是那佛堂正中高坐的三尊如来金身像。 早年身寄佛门的他深知那三佛谓何:居于正中的便是毗卢遮那佛,乃世如来“自性像”,世称“真身”;其左是如来的“受用像”,又称“报身”;其右则是其“变化像”,复曰“应身”。 眼望三佛,朱元璋自觉合十双手欠身三拜。正当他拜毕之时,那木鱼之声也随之而止,接着,便打佛堂里传出一位老僧的吟咏来: 『一夜东风扣佛门,青灯候尽已是晨。 僧寮本非龙栖处,来者必是寻梦人。』 那诗中之言,顿时撩动了朱元璋心弦——虽曾寄身佛门数载,却从未见过这等高僧,想必今时定是真佛前来点化于他。 于是,他赶忙拾级而上,奔至庙门前。立身时,就如同当年小僧模样朝佛堂内躬身一拜,垂首相诉:“我佛大悲,圣僧大智,弟子如净前来告罪……” 这“如净”二字是朱元彰早年出家时的法号,僧者皆知。 “尊驾而今已成定国安邦之志,世受万民拥戴,试问何罪之有?” 朱元璋抬头望时,只见那和尚正面朝如来真身,背朝他稳坐蒲团之上。 然,此般漠视之举非但没有触怒这位生性暴戾的帝王,反使他如似个高堂下伏过的稚子倍生忏念。因而,他未假思索地回道:“弟子一心要江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