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诡谲难揣度,豪壮终得获5 (第2/3页)
张鲁之事,咱们下一章详细说。 刘表及黄祖之事,待赵旻攻江夏之时再详细说。 所以,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一聊,马超如此绝情绝义的原因。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大致可以推断,马超的“绝情绝义”大抵来自两个原因。 其一是边地文化差异; 其二是马超的羌胡血统(异族文化浸染)。 文化差异是共性,为人所熟知; 羌胡血统是个性,往往不被关注。 先看文化差异。 雍凉地区处在东汉西境,彼时被称作“西州”。 按《后汉书》记载,西州边鄙,土地贫瘠;鞍马为居,人民尚武;男不事耕稼,女不事纺织,闻风驱驰,视死如归。 西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后汉书陈龟传》 所以,无怪东汉三弃凉州,东汉人压根儿没意识到凉州的价值所在。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闻急长驱,去不图反”属于典型的边地特征。彼时的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原因,无论是农耕还是桑蚕,都无法广泛普及;遂形成“男寡耕稼,女乏机杼”的尚武传统。边地士民遂将发迹的机会,寄托于“建立军功”。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便是以“六郡良家子”身份从军。 六郡即凉州的汉阳(天水)、安定、北地、陇西四郡,与并州的上郡、西河二郡。 良家子这个出身…举个栗子,刘备、孙坚虽算小地主,但他们不够格做良家子。 曹操?呵呵。 “臣本布衣”的诸葛亮,是妥妥的良家子。 在汉末,良家子这个出身,绝大多数人都搭不上边,说句千里挑一绝不为过! 有本书居然说董卓是平民出身… 也没毛病,在汉末魏晋语境,平民指的还真就是良家子; 因为地方大豪强在汉末,也是平民。 首发&:塔>-读小说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后世所谓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其实也是此现象的客观反映。 并州五原的吕布,大约不具备“良家子”的要求,以“剑客”(亡命奸臧)身份仕宦丁原。 至于幽州涿郡的刘备,因为从事商贾活动(织席贩履),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但其发迹路径,依然是通过组织流民武装,即所谓“在乡里合徒众”。 注:良家子,即除去巫医、商贾、百工之外的子弟。大抵是士、农、兵之列。 可见身处帝国边缘的“边地人”,由于地缘环境以及教育程度的限制,普遍困厄无知,他们无法通过“通经学”等文化途径发迹(比如曹操便以“明古学”征拜议郎),因此便将希望寄托在军功之上。 出于上述原因,边地人(凉州、并州、幽州)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 比如吕布便对刘备讲“我与你同是边地之人”。 (吕)布见(刘)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英雄记》 更重要的是,在儒风浸染不到的边地,人民普遍缺乏忠孝之心。这并不是因为边地人“性本恶”,而是现实条件使然。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在贫瘠苦寒的环境下,生存已然不易,遑论忠孝节义。 没有经济基础,便不能妄谈上层建筑。 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小命朝不保夕,谁有闲工夫跟你扯仁义道德?m.zwWX.ORg 先活下来再扯这没用的吧! 所以,诸如董卓、吕布、张辽、刘备、马超(包括马腾)等人的“武勇”且“反复”,其实都是“边地文化”在“边地武人”身上的直观反映。 再来看羌胡血统与异族文化浸染 马超具备至少四分之一的羌胡血统,因为其父马腾是个胡汉混血儿。 按记载,马腾之父“家贫无妻、遂娶羌女”。 (马子硕)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马)腾。--《典略》 雍凉之地,接壤西域,是欧亚混血人种的聚居地。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大月氏,也就是雄据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的贵霜帝国,已经入侵西域。 魏晋时代,关中盘踞了大量的羌胡、氐胡与西域胡,从记载来看,他们普遍具备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比如马腾之母是羌胡,马腾成年之后,便“身长八尺,面鼻雄异”。 (马)腾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典略》 面鼻雄异,其实就是“高鼻深目”的另一种写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