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_第五十二章 反覆名藉藉,一朝天下知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反覆名藉藉,一朝天下知终 (第3/4页)

的特别礼遇,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刘邦之女,张敖之妻)故,不宜有此。上(指刘邦)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乃女乎!”--《汉书张耳传-附传》

    (英布)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汉书英布传》

    由此可见所谓的“高祖之风”,并非简单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也含有“诛戮功臣”的凛凛杀机。

    汉高诛戮功臣,固属残忍。--《廿四史札记》

    刘邦如此,刘备亦然。读者往往看到刘备对糜竺的恩遇、对黄权的厚待;却习惯性忽略刘备诛杀张裕、雍茂时的刚愎猜忍,更极少着眼于刘备“礼贤下士”时的历史背景。

    需要特别注意,刘备礼贤下士,无一例外都在式微之际。无论是与田豫、赵云诚心相交,还是宽慰糜竺“兄弟罪不相及”,抑或赦免黄权、孟达等叛将子孙,均是在蜀汉处于劣势的历史背景之下。

    首发&:塔>-读小说

    换言之,刘备的弘毅宽厚,更多是一种战略性的安抚举动,服务于统战工作需要。在国势日衰的背景下,刘备无法彻底清算叛臣,因为这样势必导致蜀汉局势进一步恶化。

    反过来说,一旦刘备得志,他往往会任心而行。取汉中后(219)杀张裕、杀雍茂,称帝之后(221)空国东征,都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

    一言蔽之,刘备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外部环境宽松,刘备的行动余地便大;外部环境紧张,刘备的行动余地便小。

    由于刘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境,所以能够“任心而行”的机会也便相对较少。也正源于此,才形成今日所见的宽厚长者形象。

    这种“矫情忍性”的作风,乃是政治家的基本素养。不独刘邦、刘备所有;秦始皇亦然。

    其近臣尉缭,便曾称“秦王为人,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可见即使凶暴如赵政,在劣势局面下也懂得伏低做小的道理。

    秦国重臣尉缭,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东汉陈留,后世开封)尉氏县人,以地为氏,疑似《尉缭子》作者。

    其人之言,可信度极高。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史记始皇帝本纪》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因此不宜将刘备的宽厚表现,简单归结于他的个人性格。

    更合理的作法,是把刘备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其行为逻辑。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刚愎的一面。

    刘备早期以“武勇”著称,也有过“怒鞭督邮”的血性过往,还因为“反复无常”而被吕布集团所讥诮。可知其人性格颇为多面,绝非简单的宽厚长者。

    平原刘子平知(刘)备有武勇。--《典略》

    诸将谓(吕)布曰:“(刘)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英雄记》

    诚如前文所述,刘备的行为逻辑与常人无异,主要受外部环境的约束;因此在得志之时,往往表现出刚愎自用的倾向。

    以下谨就张裕与雍茂的案例,论述刘备阴刻猜忍的一面。

    张裕是刘璋旧臣,曾于座上讥笑刘备“无须”(即没胡子),因此刘备“尝衔其不逊”,认为张裕对自己缺乏尊重。

    先主无须,故(张)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指怀恨)其不逊。--《蜀书周群传-附传》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不过鉴于彼时川蜀初定,刘备也就没有对张裕下手。然而随着刘备攻陷汉中,张裕的生命也便走到尽头。

    张裕的具体卒年史书无载,按《周群传》的记载推断,当为建安二十四年(219)。

    刘备杀张裕的理由是“谏争汉中不验”。按汉中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为刘备所得,因此张裕的谏阻之言才会显得“不验”,可知张裕之死,当在此年。

    (刘备)忿其漏言,乃显(张)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蜀书周群传-附传》

    虽然刘备杀张裕的理由是“争汉中不验”,但彼时人尽皆知,张裕之死,实出于他与刘备的口角宿怨。

    因为谏阻征汉中者远非张裕一人。周群亦曾谏阻,但不仅没有受罚,反而被刘备加官进爵。甚至连诸葛亮都对征伐汉中的计划持怀疑态度(见《杨洪传》),可知谏阻征汉中者为数不少。

    (刘备)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周)群言。于是举群茂才。--《蜀书周群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