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4章 嘉靖一眼洞穿 (第1/2页)
次日, 内阁次辅徐阶正式提交一百家书院山长和三百官员联名的折子,为了简省,直接称之为《百人山长疏》。严嵩没去,严世蕃在内阁只是看了一眼,就交还给徐阶的舍人,说了声“知道了”。 徐阶也毫无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递到了司礼监,心想:大明天下大乱,恐怕就始于今日了…… 而司礼监看过之后,却留中了。wap..OrG 与此同时, 《劝学篇》开始在全国各大书院流行开来,但凡是个读书人都在议论“圣人之制”。 须知, 大明自嘉靖七年王阳明死后,心学就大为盛行,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流派,朝臣一半以上都修习心学。但朝廷却一直独尊程朱,但凡科举考试,一律以程朱为本。 四十年来,不少大臣多次提出过要把心学立为官学,都被嘉靖否决了,认为心学是伪学,蛊惑人心。 因此, 十几天来,奏疏上去了,却一直没有回应。但大明的官场就是这样,越是不回应,就越是热闹,朝臣、缙绅、儒生,连成一气,到处鼓吹这次一定成功。旬月之间,《劝学篇》和《百人山长疏》已经传遍了全国。 而嘉靖时期,全国书院总数已经超过了1000所,几乎每各县都有一家书院。书院的山长,又往往是缙绅、名儒。普通人要想考科举当官,当地书院是绝对不能得罪的。 因此,这股风气从严府开始,传播之广之深,都堪称大明开国以来头一次。受此影响,市井百姓也都在议论,而议论的重点,因缙绅的引导,自然是聚焦到了“圣人之制”。老百姓很快也就领会了“心理合一、圣人之制”的奥义,那就是—— 每个人都把自己心里的良知与圣人之制相合,时时处处以圣人为法,天下就立刻达到太平治世了。 虽然还有很多人反对,但在主流舆论如此强大的明朝,这些声音微乎其微,很快淹没在了巨大汹涌的潮流之中。 …… 黄昏, 大雪弥天, 玉熙宫。 吕芳看完各地锦衣卫的密报,自然是大感意外,随手又拿起那份百人山长疏看了几遍,心头忽然火起,嗤了一声,将奏疏轻轻拍在案上。 嘉靖睁开眼,道:“吕芳,你又生什么气了?” 吕芳叹了一声,轻声答道: “万岁爷,又是那个立心学为官学的事儿,这就够烦的了,不料呢,最近又出了一个《劝学篇》,十几天吧,也不知道是不是见了鬼了,怎么就突然流行开来? 各地的那些崽子们回报,说是天下书院都在讲这个劝学篇……书也不读了,天天就是一个劲儿的鼓噪,且烦呢……” 嘉靖似乎猜到了一点什么,缓步踱过来,用拂尘指着案上的一篇大文章,嗤了一声道:“就这个?谁写的啊?” 吕芳没好气道:“是么倒也是个有学问的,叫做魏良弼,江右人,早年呢也当过一阵子京官儿,后来就回去读书了……” 哼, 嘉靖刚看了两页,就已经明白了,嘲讽道: “呵,强词夺理、似是而非,就这个,还叫有学问?吕芳,你也太大意了,这种文章,能一下子就流行开了?你当是李白的诗吗?去查查吧,是不是严世蕃在后面鼓捣的?” 吕芳一笑,道:“什么都瞒不了万岁爷,朱七昨晌已经说了,这个魏良弼,一个月前来的京城,是鄢懋卿亲自去南昌请来的……这人可不得了,严世蕃单独给了他一院子,叫他在里面专心写出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