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7 皇帝送命题 (二合一) (第3/4页)
官员面面相觑。 一方面是意外于朱祁镇,会向沈忆宸这个六品小官询问。另外一方面,就是这道题如若回答不好,简直等同于送命题! 用现代言语翻译,就是朱祁镇问沈忆宸,自己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较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跟威名,简直不用过多言语,文治武功各方面,差不多达到了帝王的巅峰。 某种意义上来说,称之为千古一帝都不过分。 正是因为这种成就跟功绩,后世许多皇帝都以唐太宗为榜样,就连经筵内容也增添了《贞观政要》这本政论性史书。 帝王称孤道寡,内心都是高傲的,自然期望能成为一代圣君,犹如当年唐太宗那般被万世敬仰。 放在明朝品评唐太宗的功绩,也是皇帝经常干的事情,诸如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宣宗朱瞻基,都有过跟大臣谈论的经历。 但问题是,他们不会拿自己与唐太宗比啊,更不会比了之后还去问大臣如何。 毕竟能不能比得上,你心里面没点逼数吗? 沈忆宸是万万没想到,朱祁镇会如此的没有逼数,而且还把这道送命题留给了自己。 至于为何说是送命题,原因就在于皇帝问了出来,臣子谁敢说你丫的远不如唐太宗?答案自然就只剩下拍马屁一条路。 人人都喜欢听马屁,却人人都厌恶拍马屁者。 并且能问出这种问题,皇帝未必就真没有自知之明,一旦选择睁眼说瞎话,就有阿谀媚上之嫌。 太假了,同样会被皇帝所反感。 真话不敢说,假话不能说,还有朝中众大臣看着,这不是送命题是什么? 礼部尚书胡濙见到这一幕后,就与阁臣马愉对视了一眼,双方瞬间心知肚明。 看来是呈上去的那份沈忆宸揭帖起作用了,小皇帝正处于叛逆期,此子在西北战事上“否定”了三征蒙古的战绩,又在西南战事上“质疑”了二征麓川的效果。 一次大放厥词也就罢了,第二次还敢在揭帖上阐述政策,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如今就算是成国公朱勇在此,也无法挽回沈忆宸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了,这道送命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场鸦雀无声,钱习礼跟王英脸上都流露出担忧神情。但碍于经筵场合跟帝王尊严,他们不可能帮沈忆宸回答问题,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只能说伴君如伴虎,沈忆宸还是太年轻,没有领悟到什么叫做天子威严! 此时沈忆宸脑海中思维疯狂运转,想着该如何给出一个最为合适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朱祁镇一人提出过,早在几百年前宋太宗赵光义,也很没有逼数的向大臣问过。 当时一名叫做李昉的大臣,用了一句诗回答:“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这句诗引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当年唐太宗在春节前夕,把关押在京师的死囚召来,与他们约定如若能在来年秋天自觉归狱服刑,那么现在就能放他们回家,与亲人一起共度春节。 结果到了次年秋天,数百名囚犯都主动投狱,无一人潜逃。为了表彰这批死囚的诚信,唐太宗下诏赦免了他们的罪责。 典故的本身是为了宣扬唐太宗的德政,就连死囚都能心悦臣服被感化,后世还有哪位帝王能做到如此“内圣”? 听到这句诗词,赵光义也明白过来,自己是远不如唐太宗。 李昉可以用诗句来暗示,沈忆宸却明白自己不能这样做。因为他已经知道之前感受到的朱祁镇冷漠眼神,并不仅仅对经筵的厌恶,还有对自己不满。 这种状态下,还敢直言不讳指出他不如唐太宗,绝对是找死! “沈卿家,这道问题对你而言,是这般不好回答的吗?” 朱祁镇语气中甚至带着一丝“哀怨”,自己钦点了沈忆宸三元及第,并且把他视为未来的股肱之臣,期望能君臣相得开创一段太平盛世! 却万万没想到沈忆宸让自己失望了,此子从未真正认同过自己的文治武功,接连谏言了蒙古、麓川的威胁。 如果区区鞑虏跟蛮夷还能威胁到大明,那把自己数次征伐战果给置于何地? 今日这道问题,就是朱祁镇想知道,沈忆宸内心里面真实想法如何。 是认为自己如同唐太宗一般英明神武,还是治国无方? “回禀陛下,太宗虽才兼文武,却于孝悌有亏。并且太宗为善矫揉,不如陛下宽厚怀人,体恤臣工。” 不得不说,前段时间寺丞许江的建议,间接解决了沈忆宸目前的危机。 站在看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