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5 末代下西洋(二合一) (第3/4页)
力放在科举上,就连乙丑科的会试都是匆匆走海路从福建赶过来的,名落孙山也不足为奇。 一般像举人科举无望的话,要么就是去考国子监,要么就是等候吏部听选。 明初文人珍贵,最高可以授予到五品同知级别的地方高官,如今举人相对贬值,只能授予八九品的小官,运气不好还会分配到教职,当教谕什么的连捞钱都捞不到。 许逢原很明显,是想要沈忆宸帮他想想办法,但是又不好意思明说。 “我知道了。” 沈忆宸点了点头,如今许逢原也算是自己人了,该帮的时候要考虑帮一把。 “不过夫君,做生意真能赚到三万两吗?” 虽然陈青桐并不在乎这三万两,但是想要做生意赚取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更何况最近这两年,沈忆宸都在专心备战科举,哪来的时间跟精力去做生意? “确实是做生意,其中细节,日后再告诉你吧。” 走私之事如今风险太高,沈忆宸不想让陈青桐为自己担惊受怕,干脆不说。等将来自己身居高位,把走私合法化发展,就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了。 “嗯。” 陈青桐点了点头,然后倚靠在沈忆宸胸膛。她明白大丈夫志在四方,夫君不想细说必定有他的难言之隐,自己就不要刨根问底了。 第二日来到东阁历练,就没有前一日那么空闲了,沈忆宸开始正式接手政务。 由于是新人的关系,沈忆宸这群进学翰林,接手的都是勘合底簿等简单工作,当做累积经验。 所谓勘合底簿,说白了就是给官方文件分类编号,方便入档案室收藏或者查找。 说实话,这种工作内容对于翰林这类科举佼佼者而言,属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就这么过了半个月,熟悉政务流程后,沈忆宸开始正式接手“揭帖”工作,有了接触朝廷奏章公文的权利。 “揭贴”最初是专用于密奏跟奉旨对答的公函,到了后来开始滥用,成为了一种不正式的官方文书。如果地方上奏朝廷,大事情就用奏折,要是相关事务没有交待清楚,就会附有揭帖补充。 类似于后世在书籍重点地方,贴上各种便利贴补充笔记的方式。 不过这种揭帖到了东阁实习生手中,就变成了把地方官员上表奏折,用言简意赅的文字给重述一遍,减少阁臣们再次审阅奏章的时间。 明朝很多地方官上表奏折,洋洋洒洒的写一大篇,看下来完全找不到重点所在,不知所云。甚至在明初洪武年间,有个叫茹太素的户部尚书,就喜欢卖弄文采写这种长篇奏章给朱元璋看。 要知道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可没读过多少书,一看见这种厚厚一叠长篇大论的奏章,脑袋都大了,连看都不想看。 但是朱元璋这人又敬业,撒手不管可不是他的风格。既然自己不想看,那就找个中书郎读吧。 结果万万没想到,读了大半个小时七千多字,朱元璋硬是没听出来茹太素奏章的中心意思。并且这封奏章后半部分,估摸还有着万把字没读。 好家伙,按照这个效率下去,朱元璋就算是不吃不喝不睡,一天也处理不了二十本奏章啊。 于是他气的不行,把茹太素给打了一顿板子,并且还专门让中书省下了个诏书,公文奏章要言简意赅,不允许罗里吧嗦写上个几万字。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朱元璋去世后,奏章又开始变长了。但这次皇帝跟阁臣们也聪明了,招人先看一遍提取重要内容写在纸上,然后自己再看重点就行。 于是这张便条,就成为了翰林实习生们的“揭帖”。 沈忆宸审读着大明各地上表的奏章,由于权利有限,他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问题是有些官员,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给描写的天花乱坠,暗示自己立了大功。 刹那间沈忆宸就明白了,为何要设置实习生跟中书舍人写“揭帖”,这要让皇帝跟阁老们看下去,一天啥事也不用干了。 不过几天奏章看下来,沈忆宸还是在其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封是云南府上表的讣讯,告知朝廷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沐昂逝世。 沐昂是黔国公沐晟的弟弟,第一次征讨麓川的战役中,黔国公沐晟畏敌不救,导致都督方政战死,明军大败。 回师途中黔国公沐晟担心被问罪,于是害怕紧张之下暴毙(一称服毒自尽),他儿子沐斌继承了黔国公爵位。 但是沐斌居住在京师,没办法回去主持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