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51 惊世之作(二合一) (第3/3页)
交打下关系,毕竟年仅十八的会元郎,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话说回来,该如何添这把火呢? 奈亨往朝堂扫视一眼,看到了同为读卷官的内阁首辅杨溥跟兵部尚书徐晞。 明朝为了提高科举公平性,以及制衡读卷官的权利,把殿试读卷官人数扩充到了十七人之多。 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人都推选出一个自己心仪的状元吧,终究还是得排出一个位置高低,上下尊卑。 很明显,这个排序标准自然以权利为主,内阁跟六部主官占据着很大比重。 兵部尚书徐晞善于谄媚,也是阉党中人,被王振一手提拔到了尚书之位。想要扶植沈忆宸上位,他是不可或缺的同党助力。 但是光靠着自己两人,意图就太明显了一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以内阁为首文官集团反对,得找一个人平衡下。 这个平衡之人,奈亨选定了内阁首辅杨溥,身为“三杨”中最后一位阁臣。杨溥无论是身份地位、名气尊崇上,满朝文武能与之比拟的不多。 他要是站出来认可沈忆宸,那么状元头衔就是板上钉钉之事。 但问题又来了,这么让杨溥支持沈忆宸呢? 这位可是内阁首辅,文官集团的领头人,想要让他为阉党徇私简直跟做白日梦没区别。而且杨溥博览群书,学识非常恐怖,想要获得他的欣赏认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翁父与皇上的对话夸赞,到底是沈忆宸真有这个本事呢,还是强行吹嘘的? 就在奈亨感到束手无策之际,他却看到杨溥自己动了,开始在考生之中穿梭巡视考场,最终停在了沈忆宸的桌案旁边。 杨溥早年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因此而得罪了当时的汉王朱高煦,被诬陷关进诏狱,却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 利用十年时间,把经书史籍通读数遍,造就了他极其夸张的学识功底。 学问上有任何弄虚作假之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杨溥此时注视着沈忆宸的这篇策问,开篇的中正大道,就让他感到眼前一亮。 要知道文章很多时候都映射着一个人的秉性,像沈忆宸这般年少成名的士子,大多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很容易想着要靠谏言搏出位,此举可谓犯了殿试大忌! 就算能克制住自己谏言冲动,也大多在答卷中激扬文字,显得过于浮躁跟兴奋。 不过这点也能理解,读书人学成文武艺,不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殿试当着皇帝面,自然想着自己的文章能被钦点取中,此等情绪按耐不住,实属正常。 但是在读卷官眼中,你们这群新科贡士可能有些人年纪不一定小,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从政经验,在官场上属于彻彻底底的雏鸟。 就你这水平,来跟我夸夸其谈定国安邦,别开玩笑了。真放你为官,能治理好一个县吗? 所以很多考生都没觉悟到这点,就想着抓住机会,把自己心中抱负一览无余。岂不知他们这般做法在官场老油条眼中,简直就跟笑话没什么区别。 杨溥继续往下看去,除了开篇观点四平八稳,蕴含大学之道外。后续内容引古论今,切中时政,显示出扎实的经史功底。 并且下笔老练,条理分明,如若不是自己亲眼见证一个个字,从沈忆宸的笔下浮现出来,杨溥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新科贡士所写的内容。 特别是最后收尾的总结,认为皇帝“远足以追配二帝三王之道,近足以光昭祖宗四圣之业”。 这份低调沉稳,完全处于年少轻狂的对立面,太他娘的老成谋国了! 让杨溥自己凭心而论,能有这番觉悟的时候,都是在遭受十年牢狱之灾,经过了一番大彻大悟。 沈忆宸如今才多大的年纪,能与当时年过四十的自己相提评论? 看着杨溥这位内阁首辅,久久站在沈忆宸的桌案旁边没有挪身,这种奇怪景象,让在场的其他读卷官都感到莫名其妙。 莫非是沈忆宸这名新科会元失了智,在殿试答卷中写出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犯忌言论,才会让见多识广的内阁首辅都如此震惊? 抱着这份疑惑,又有一名读卷官悄悄站在了沈忆宸的身后,想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这一看不打紧,受到的冲击几乎丝毫不弱于杨溥,这种策问文章的深度跟稳重,是一名年近十八岁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 要是换做其他考试,估计这名读卷官心中就怀疑代笔作弊了。 但是殿试的考题,是皇帝在众多题目中亲自挑选出来的,总不可能当今天子联合作弊吧? 有了第二个,就有第三个,“吃瓜群众”的好奇心是挡不住的。 很快乙丑科殿试就出现了这么一副奇景,几乎所有的读卷官把一名考生给团团围住,脸上表情大多震惊意外。 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都有些愣住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沈忆宸又写出了何等惊世之作?无限循环的我成了大明勋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