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双喜临门 (第1/5页)
朱棣听到此,神色微变。 实际上,张安世的话虽是讽刺,却一下子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百姓困苦吗? 说困苦是真的困苦,可若说富庶,也是真的富庶。 你若是说困苦,这些人怎么可以几百上千两买一本书? 可怕的是,朝廷这么多年的赈济,百姓该苦的还是苦,可富庶的却更富庶了。 问题的根由在何处? 此时,张安世笑呵呵地看着夏原吉道:“我这书……三两银子卖出去,你说我牟利,可人家却愿意几百上千两银子购书,你却说他们苦不堪言。这么说罢,譬如我张安世,虽也薄有家资,可你让我花几百上千两银子去买书,做此等冤大头,我是舍不得做的,这些舍得买书的是什么人?他们家里到底藏着多少银子?” “国库如此空虚,朝廷要办什么事都办不成。可百姓又困苦到了什么地步,我听说绝大都数百姓,连一日两餐维持温饱都难做到,那么这些购书者又是什么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手笔?” 这连番的诘问,令夏原吉哑口无言。 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 不是他愚蠢,真的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他压根就不敢答。 因为一旦回答出了正确答案,那就真的要动摇国本了。 可偏偏,碰到了张安世这么个胆大包天的,这家伙最无耻之处就在于,高价卖了书,挣了人家银子,还跑去骂人是冤大头。 百官的心在淌血。 没错,我就是那个冤大头。 更可气的是……你即便恨得他牙痒痒,这书……还得买。毕竟……张安世是外戚,他再缺德,你再恨他,他也没办法挡你家子弟的功名之路,同行才是真正的冤家,挡你路的,恰恰是其他的读书人。 张安世见夏原吉依旧不回答,便更理直气壮的步步紧逼:“夏公为何不言?” 夏原吉踟蹰了好一会儿,才道:“对于读书人而言,这书还是太贵了。” 他这回答很无力。 张安世笑了:“可他们是自愿的,而且买的很开心啊!” 夏原吉:“……” 张安世又道:“不知夏公买了吗?” 夏原吉支支吾吾地道:“老夫没买。” “那你的儿子呢,你的亲族呢?” “老夫不知道。”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平天下,要先齐家,家里发生的事,夏公怎么能不知道的,夏公回去,一定要好好问问,他们是不是三两银子买来的,千万不要做傻瓜,买了那些该死奸商的书,价格翻十倍百倍。我这人心善,见不得有人有人上这样的当,可有时好言也难劝该死鬼,却总有人仗着家里银子多……” “够了,够了。”夏原吉脸抽抽,他发现再说下去,这满天下的读书人,都要被张安世骂尽了。 他冷着脸道:“承恩伯,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口,现在我们在议论国家大事。” 张安世便道:“敢问陛下,要议什么事?” 朱棣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张安世:“议的乃是下西洋。” “下西洋好啊。”张安世立即道:“这下西洋,涉及千秋功业,关系我大明万千人的福祉,我大明要远迈大唐,非下西洋不可。” 朱棣心里舒服了,说实话,他这下西洋的国策,几乎是满朝反对,别说读书人,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对此颇有微词。 至于那些勋臣,虽是不反对,可是支持者却不多,毕竟人家是武臣,陆地上的那种,和海上的不太兼容,你要人家挤出操练军马的钱粮去造船下海,人家不反对就不错了。 只有张安世,居然极力支持,还是这样堂而皇之的支持,这让朱棣大喜。 朱棣便道:“是吗?千秋功业,万千人福祉……嗯……你说来听听。” 张安世道:“臣听闻,天下之大,岂止区区一个西洋,这汪洋大海之外,我大明对此竟是一无所知,可平日里,还有人口称什么家国天下,天下何其大也,若是大明对域外毫无知觉,岂不可笑吗?” “再者,就说这倭寇吧,倭寇就是自汪洋大海中来的,若是大明没有往东洋的船队,那倭国如何会协助我大明打击倭寇?倭寇表面上只是一群蟊贼,可我大明沿岸万里,他们自海上来,随时袭击我大明防备薄弱之处,杀戮百姓,奸淫掳掠,今日我大明国力强盛,尚且有如此巨大的危害,且来的只是区区一些倭寇的蟊贼,那么他日若是还有比倭寇更强大的海贼呢?” 顿了顿,张安世继续道:“所以臣以为,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要有圣明的人提前预知到未来的祸患,这便是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说法。” “倒是有一些人,口里说着心系天下,却对于未来的祸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