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京城五大名儒 (第1/5页)
张安世便道“我可以帮忙,我要为姐夫分忧,姐夫平日里对我最好,我拼了命也要为他排忧解难。” 张氏笑了:“你有此心就好。” 朱瞻基在一旁道:“母妃,母妃,我也拼了命要为爹娘排忧解难,我是真心的。” 张氏摸摸朱瞻基的脑袋,一脸赞许。 张安世却是低着头不语。 其实方才他确实是在吹牛。 可现在,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有没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说……一种真正解决姐夫烦恼的可能。 他脑子里电光火石之间,开始疯狂地运转起来。 现在是永乐二年,而明初时期,科举的制度其实并不完善。 虽然明太祖开科举之后,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因此,其实大家都是盲人摸象。 真正科举开始形成了严格文体的时期,应该是在洪武二十多年。 这其中,也不过是经历了两次科举而已,现在是第三次。 江西的读书人,或者说,整个南方的读书人能够形成巨大的优势,一方面固然是北方多兵祸,而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南方文风鼎盛,对北方有很大的优势。 而另一方面……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科举,像有些像后世刚刚恢复高考的时期。 大家都不知道考什么,所以出卷的题目也并不难,能考中的人……只要比其他人更优秀即可。 这科举,还没开始真正的卷呢。 真正卷起来,到了明朝中叶,甚至是明朝末期,那时候的考卷才是变态无比,而无数的考生,为了能够考中,早就将科举的套路摸的滚瓜烂熟,从如何讨巧作文章,如何练习八股格式,再到如何将四书五经背个滚瓜烂熟,还有专门应付考试的一些老师,每日啥也不干,就瞎琢磨考官的喜好。 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而这场军备竞赛还未开始,大家拼的还是底蕴。 显然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开始意识到,往后数百年,那些读书人为了科举是如何疯狂的。 这就如,后世任何一个经历过无数内卷,每日做各种题库,还饱受各种补习班熏陶的考生,若是放在恢复高考的时候,那是何等的金光闪闪。 张安世深吸一口气,他心里生出了一个念头……我张安世可能不懂啥叫八股文,但是我特么的懂考试啊,我知道怎么卷啊。 如果他寻北方籍的读书人,和这些尚且处于混沌状态,尚且没有摸清考试套路的读书人们来考一场,会怎么样呢? 这样一想,张安世有些不能澹定了。 至少可以试一试! 丢一个经历过衡水中学的家伙,送到恢复高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张安世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哈哈哈哈……我想到了。” 说罢,一熘烟便跑。 张氏见张安世这冒冒失失的样子,不禁嗔怒:“像什么样子,只夸你几句,你便又这样了……” 说着,张氏摇头。 朱瞻基在一旁坐得笔直,奶声奶气地道:“母妃,儿臣就不一样,儿臣就不冒冒失失,儿臣最听母妃的话了。” ………… 张安世兴冲冲地回到了国子学。 箭步冲进了正义堂。 高呼一声:“怎么样啦,这家伙有没有皮痒。” 顾兴祖读书读得更认真。 朱勇和张軏拿着戒尺,来回踱步,围着顾兴祖转圈圈。 只有丘松头枕着脑袋,在课桌上酣睡。 张安世冲到顾兴祖的面前,噼头盖脸便问:“你家原籍哪里人?” 顾兴祖一见博士张安世这凶相毕露的样子,便战战兢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候连他的阿爷也靠不住了,只好怯生生地道:“回博士的话,俺……俺是扬州人,祖籍是湖南湘潭。” 张安世一把抓着他的衣襟拎起他,道:“我说的是户籍,户籍,你家的户籍黄册在哪?” 顾兴祖要哭了,磕磕巴巴地道:“本来是在南直隶,后来……后来……他们杀死了俺爹娘,俺爷投了北军,应当……应当移户去了北直隶。” “北直隶?”张安世眼睛一亮:“你确定后来没有移户吗?” 顾兴祖道:“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