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123 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2/3页)
做的局吧。”望着天际淡淡道:“你被骗了。” 刘义垂眸:“那信是义母飞鸽传书过来的,原本有两封,其中一封是给属下的。” 她说着话,就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双手将它举过头顶:“信中说,她已离开刘府。” 刘仲取过信,扫了一眼,指尖微颤,信随风而去。原来刘三竟是她外祖母的生前的部下。这么多年了,她都未能察觉。 刘三写给刘仲的信里说,她已经寻到陆家少爷的那个孩子下落,孩子还活着,现在就在开封,是太康的知县。 刘三知晓刘仲生性多疑,这么一封来历不明的信,刘仲必定不肯轻信,她便又单写一封信交代义女刘义,令其找合适的时机将自己的身份表明。 这时马已经吃饱喝足,踏着轻快的脚步行到刘仲面前。 刘义低声道:“都督。义母说,太康之人,见与不见,都由您自己选择。” 刘仲看了她一眼,然后牵起马,提步不动声色地走进茫茫山雾之中。 …… 太康周边的庄户人家有舞龙灯的传统。 每个村庄,隔二十年就会起一次灯,以祈求神龙保佑。 龙灯的讲究很多,涉及神明和来年村庄的运数,村民不敢马虎。 过年前十多天,年轻的女孩儿们就要跟老一辈学会敲锣打鼓,二十年后她们的女儿辈也会跟她们学,这样的习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至今已经不知传过多少年。 小柳村今年舞龙灯,正月初二子时,全村男女老少摸黑爬起来,聚集在“灯堂”前观看龙神“开光”仪式。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大作,引得方圆几里的人家都忍不住来瞧热闹。 所谓的“灯堂”就是临时搭建的大木棚,一间木棚,丈二见方,中间摆了两张大四方桌,后面的桌子上伏着“龙头”,前面的桌子上置了香案和贡品。 那龙是木制的骨架、糊了彩色的外皮,做得惟妙惟肖,里头点了蜡烛,照得整个“龙头”透亮。 有“道士”正拿着桃木剑,嘴里嘀嘀咕咕不知道念着什么咒语。村民们起初还都竖着耳朵听,似乎听到“玉皇大帝”“九天龙母”之类的,后来也都分了神。 女人们腰间系了红绸带,专心扶着自家的“龙骨”,那“龙骨”就是一人长的木板,前后钻了个口子,只等待会龙头开过光,全村的龙骨就前后相接、用木棒栓住,便组成完整的“龙灯”。 人们只要举着木棒往前跑,敲锣打鼓便可舞龙。 木板上是竹篾和彩纸制成的大灯笼,灯笼边挂着小铃铛,稍微晃动就会叮叮作响,笼里点了蜡烛。 这时候“龙骨”七零八散地停在灯堂周边,照得打谷场一片透亮。 男人们则牵儿抱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说闲话。一时间气氛十分活跃。 “小姑姑,道士在说什么?” 杨思焕有些困了,她打了个哈欠,半蹲下说:“她在说,小孩赶紧回家睡觉。” 多多环顾四周,周围的人越聚越多,和他一样的小孩也有不少。 “小姑姑,你骗人。” 杨思焕忍不住又打了个哈欠。她现在只想回去睡觉,最近公务繁忙,好多旧案有问题,没想到昨日傍晚,周威那厮直接就将多多打包好、派人送到杨思焕府上,说之前答应了孩子,初二要带他去看龙灯,好巧不巧,就在这个时候她夫郎(也就是杨思焕大哥)染了风寒,她要陪夫郎,又不能对小孩子食言,就只能拜托杨思焕带着孩子去看灯。 杨思焕正欲拒绝,转头却看到小外甥可怜巴巴的小眼神,话到嘴边只好又吞了下去。 杨见敏半夜醒来,看到周威睡得很沉,隐约听到远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