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章 加佥都御史 (第2/3页)
忧外患,事急从权,先把眼前的难关过了再说—— 唐肃宗于灵武登基、面临安史之乱时,难道就因为他放权郭子仪、李光弼后,长远来看容易导致藩镇割据,就不要平眼前的安史叛军了不成?至于大唐后来的变化,也不是肃宗中兴的错。” 崇祯听完后,浑身一震。 他确实没想到,沈廷扬这么诚恳,直说周尚书那番话没错,也是长远之见,只是远水不解近渴。 而且关键是沈廷扬后面举的这个例子,让崇祯很受用。 他不是导致大明倾颓至此的元凶!大明被他接手的时候,已经糜烂成这样了! 他勤政了十四年,每天都在殚精竭虑想要挽救大明! 而沈廷扬这番话,无疑是在拿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大唐的唐肃宗与他相比。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惹出来的!唐肃宗没有错,反而还挽回了那么多,就算最后藩镇割据了,能怪唐肃宗吗? 如今大明的“唐玄宗”,显然应该算在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头上! 虽然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号称大明在位最久、任内也没出什么大事,最后却民穷财尽,出现了民变的苗头,还有萨尔浒的大败。 这一切,都可以跟“渔阳颦鼓动地来”相提并论! 崇祯内心,忽然觉得自己从来没这么释然。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非洲叔叔,眼前有一个美女却没有涛涛,原本他还在犹豫要不要上,现在终于有人给他打气: “你丫活在一个人均寿命三十岁的国家,居然还担心传染病?活得到发病的年纪么?那都是医疗条件好的国家才配担心的!” 沈廷扬能这样实话实说地跟他坦白、剖析,忠义之心是绝对没问题了。 放他去南京吧。 …… 彻底对沈廷扬放心后,崇祯就开始琢磨怎么安排他儿子的功劳和升迁了。 这事儿来得突然,崇祯自己心里也没底,所以还得先请教内阁几位吏部系统的阁老。 去年给沈树人加官时,当权处理人事的阁老,还是薛国观、蔡国用等人。 这些家伙当初都是温体仁的党羽,温体仁于崇祯十一年去世后,他俩还厮混中枢厮混了两年。 但去年下半年,薛国观等二人也被崇祯因为各种罪名杀了,所以现在换上来的相关岗位阁老、吏部主要官员,已经变成了魏照乘、张四知。 这两人的官场资历更浅,他们本来就是薛国观举荐入阁的。等于是自己的恩主被皇帝杀了后,又顺次顶替上来。 而且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这两人也干不久,再过一年多,也会被崇祯罢免,好在没像薛国观那样直接被杀,总算捡回一条命—— 可见在崇祯朝的最后三五年里,当阁老也是一个高危职业,平均一两年被杀被换一批都是正常的。 另外,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崇祯十四年四月之后,崇祯就已经开始召周延儒重新回京了,而周延儒也会在这年的九月抵达、出任首辅。 但现在因为沈树人的蝴蝶效应,导致洛阳、襄阳两场陷藩大败还没发生,杨嗣昌也还没病死,杨嗣昌一派的剿贼策略也还没破产。这就导致皇帝还迟迟没想到请周延儒复出收拾这个烂摊子。 (注:历史上杨嗣昌在崇祯十四年三月底就忧惧病死了,周延儒是四月份被召的,刚好是杨嗣昌死后那个月。这个时空的杨嗣昌、已经比历史同期白白多活了三个月了。) 考虑到周延儒复出变晚这个因素,这一世的魏照乘、张四知或许也能比历史同期多干几个月任期吧。 这些阁老的命运变化,暂时也无暇去感慨。 反正崇祯就是找到了魏照乘、张四知,让他们先站在吏部的立场上,给沈树人议定一个升赏, 要求务必能人尽其才、赏当其功,不能委屈了为国血战的能臣。最好能安排个统筹跨境剿贼的实权职位。 而崇祯之所以有如此具体要求,也跟杨嗣昌的报捷文书里的一段描述有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