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雍一小兵_第一百四十七章 白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白叠 (第2/2页)

“緜”或“绵”字,原指丝绵。

    后来棉花传播入中原,借用字形称为“木绵”。直到南宋《甕牗闲评》中才出现“棉”字。元朝的《王祯农书》中“绵”、“棉”尚且混用,到了明朝才多写作“棉”。

    中国最早提到棉花的古籍是《尚书·禹贡》篇,书曰:“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所述“卉服”,就是指用棉布做的衣服。

    而在《后汉书》、《蜀都赋》、《吴录》、《华阳国志》、《南州异物志》和《南越志》等书中,都有关于棉花的记载。其中“古贝木”,始见于《南州异物志》,南州指今华南地方。《吴录》称木棉树产在交趾安定县,即今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华阳国志》所述梧桐木产地在永昌郡,即今云南省西部。由此可见5世纪前的棉花产地主要在今华南和西南一带。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书中所说的木棉树、吉贝木、古贝木、梧桐木、橦树、古终藤等从古代梵语、阿拉伯语、马来语、古突厥语等音译而来的词语,都指的是棉花。还有些古文献中记述的白或白叠,指的也是棉花,或是指用棉织的棉布。

    关于棉花的形态,《吴录》中言木棉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是指多年生木棉。

    《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同样有关于一年生棉的记载。元朝《王祯农书》记述:“一年生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说明一年生棉是从南海诸国引进,逐渐在沿海各地种植,进而传播到长江三角洲和陕西等地的。

    唐初纂修的《梁书·西北诸戎传》中言:“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高昌为今西域吐鲁番一带地方,西域民丰县东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三世纪时的棉织品,证明当地已有在种植。

    王镡仔细看了看棉絮,已经看出了这是草棉。而蒲莎人对白叠的运用,只是简单地作为衣服的填充物,而并没有进行纺织,所以王镡看到的都是杂乱不堪的棉絮。

    他站起身来,对王湔和欧阳询命令道:“命令所有士兵,将蒲莎人甲胄以及在其下面的外衣脱下来,收集起来。”

    “喏!”

    两人拱手行李后,赶紧去安排了。然后一场扒衣服大赛就开始了,这群亲卫都的士兵,总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缴获的蒲莎国战马被亲卫都分了,腾出了一批驮马专门驮运战利品。

    一件件锁子甲被堆成了小山,每匹驮马驮一两件。而填充棉絮的衣服也被集中管理,用驮马驮运。

    王镡看着面前的景象,真的对自己的发现很欣喜,有了棉花,不论是军队还是百姓,就都多了一件扛过寒冬的工具。但是却并不能同蒲莎人一样这么粗糙的运用,要系统地种植、采摘和纺织。木原十二钺的大雍一小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