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关键的一年 (第1/2页)
政和二年(1112年)。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大宋可以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了帝国前所未有的高度。 岁入两亿贯,是历朝历代不曾有过的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体虽然还是税收,但国有工商业已经发展起来,尤其是各地的大宋皇家银行分行、市舶司,创造了大量财富。 倭国运来的金银,为皇家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信用越发的坚挺。 农业稳定,粮食产量一再攀升,多样、立体化的种植,让农民有了更好的收成。 当然,一片向好之下,部分阶层的利益难免受损。 跟着朝廷的步调走,投资工商业的那部分人,当然获得了可观的回报,但那些守旧派就没那么好运了。 不但没分润到这波改革红利,还被产业结构调整波及到了自身利益。 传统农业种植收益有限,而此时又没有机械化种植的便利,人力仍然是主要的方式。 对小地主们来说,去年最难的事就是雇人。 佃农因为收益不高,已经被吸引到了更容易赚钱的行业。 可以进作坊做工,也可以去其他国有产业就职,甚至胆子大的还可以去国外拼一拼。 朝廷对南洋的开发已经逐步形成规模,甚至开出了每户百亩良田的优厚条件。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要肯背井离乡,去了南洋就成了富户。 各行各业都在吸收劳动力,造成了从事传统农业的人手不足,人力成本自然就涨上来了。 小地主的土地没有变,耕种效率、产量都没有提升,而成本增加了,收入自然大减。 而其中的一小撮人胆大包天,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想办法巧取豪夺,之后再把锅甩给朝廷。 从这一年开始,少数地方开始有了成规模的乱民。 好在傅斯年提前将最大的祸患方腊给拔除了,如今人家在琉球混得风生水起。 他占据的两个大岛,地处倭国与高丽的要冲,凡是大陆来的海运都要在琉球停靠。 自从傅斯年迎娶了西夏公主后,他自己逐步退出了朝堂的决策。 但那只是表面,实际上,他对朝堂的掌控正在逐渐牢固。 蔡卞深知能坐稳宰相是因为什么,大事都会与傅斯年商量。 而拥有严嵩魂魄的高俅,则在傅斯年的运作下,用五年的时间也爬到了高位。 他的岁数本身就大些,又是探花出身,受到的阻力反而比傅斯年还小。 如今已经爬到四品的官阶、尚书右丞,等于也是宰相预备役了。 军事方面就更省心了,以刘法、种师道为首的一众名将,全都身居重要位置,上朝的时候放眼望去,武将几乎都是傅斯年大力提拔的。 一到年节,傅斯年的府邸门前车水马龙,排队送礼的人能堵住半条街。 为此,私底下有许多议论的声音,风传傅斯年卖官鬻爵、任人唯亲。 更有人劝谏皇帝,说朝政大权渐渐落于臣子之手,非大宋之福。 然而宋徽宗是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担忧。 他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