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 (第2/2页)
散发着浓厚学术气息的学府。他也如外公期望的那样成了家里第一个在国外名校读博士的孙辈。很遗憾,阿毓最终还是没能让他外公摸到那张烫着金字的博士毕业证书。有时候,他感觉自己愧对了外公的厚望。 随着近年来大学扩招,读书不再像过去的年代,对外公外婆,对外公的侄子那样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跨越阶层。特别是像阿毓这种硕士留学后回流到上海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很多用人单位反而会对他们特别头疼,怕他们要求多,虽然能说会道,但是一到实际工作又不见得比“本土生”更刻苦耐劳。当然,这些观点本身也是带着偏见的,毕竟千人千面。 阿毓说想找个什么工作。舅舅提议他考公务员。公务员稳定,福利好。有一次,他到舅舅单位的食堂吃饭,发现里面的餐食荤素搭配,少油少盐,还可以和大师傅订购私房包子等等美食。价格却远远低于外卖。简直是解放了他这种懒癌患者。 阿毓的小姨劝他考银行编制。说他海外留学,就算一开始当个普通柜员,肯定潜力大啊!以后升职就是挑他这种人才。可是,无论是公务员还是银行考编制哪是想考就能考的?一想到要背诵政史,阿毓就感觉头大。而且,他也不适应那种体制内的人际关系。 听妈妈说,姨父升职那会儿,小姨就暗地里下了不少功夫。阿毓是那种面子特别薄的人,妈妈让他送一点家乡土特产给导师,他都扭扭捏捏,觉得不好意思。要知道,阿谀奉承或者过年过节送个礼物还只是初级,关键还要会编织一个互惠互利的“生态网络”。例如A家儿子今年要考重点学校需要名额,而B的朋友刚好是那所学校管招生的,帮着牵线搭桥。那么下次也许是B家里有人生病需要找专家门诊,而A的大伯在那家医院有人。懂得经营这种有来有往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而阿毓这代年轻人,接受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即使懂得这些规则,心理上却十分排斥。阿毓曾经在国外公司做过实习生。不能说外国的上下级完全没有“人际交往”,大家也会团建,比如办一些“瑜伽”、“冥想”活动,或者老板请客共享工作午餐。但是,只要一到下班时间,立刻泾渭分明。下班时间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有权利不回复上司的信息,也没有人会要求你必须和同事成为朋友。 可是除去这些“铁饭碗”,小县城能给鄂毓做的工作真的不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如超市员工,餐厅服务员,销售等等。某种程度上也的确碍于面子,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去做服务行业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或许就算他肯拉下面子,别人也觉得他眼高手低,不如找没有学历的外来打工仔。他想了想自己有文字工作经验,是不是可以找一些线上的工作,可他刚提出自己的想法,就被老妈否决了。 妈妈说:“你阿姨的女儿大学学了个美术动画专业。之前应聘去本地报社,她嫌弃工资低,现在干脆不去上班了。她妈妈让她交社保,她也不交!” “妈,您那是不懂,现在是什么年代?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那位姐姐可能是在家画漫画,接个插画,说不定有很多粉丝呢!还可以出画册和周边产品。您可别小看在家做自由职业的收入!”鄂毓说。 妈妈却不以为然,鄙夷地说:“那能比得上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得上有编制?你妈我就是吃了没有编制的亏!我因为是下岗人员,自己交养老保险,我交的钱比你小姨多,退休金却连你小姨的三分之一都拿不到。你妈我当年做生意做的好的时候年销售量也有80-90万呢!但是,又不是一辈子都可以顺风顺水,同行打价格战,抢客户,经济不景气,最后也只能赔本卖吆喝。你年纪轻轻,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身上责任又重,不能不听老人言!” “晓得了,晓得了!”鄂毓敷衍地回应。 妈妈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母子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的确因为妈妈工作不稳定,所以从来没有安稳的感觉。如今他再低头看妈妈,才感叹岁月不饶人,不仅仅是头顶冒出的稀稀疏疏的白发和眼角爬满的皱纹,而是她的神情,不再像早些年那样充满干劲。 妈妈也渐渐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有时候阿毓的表弟表妹在饭桌上说起一些新词汇,妈妈认真听完都会好奇地问个半天,惹得年轻人都不想理会她。阿毓觉得这些不都是热搜和新闻上的高频词吗?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妈妈真的不像从前了。以后这个家,他才是顶梁柱。他不能再任性地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算是为了让母亲获得多一点点的安全感,他也应该稳定下来。 所以,在舅舅提出开发区有公司招聘,那里有他认识的朋友。阿毓也觉得不应该像以前那么抗拒,应该去试一试。 “阿毓你肯定可以的,你可是博士!”妈妈对于他能改变想法表现得特别欣慰。 鄂毓却惭愧得不得了,“妈,博士是毕业了才能称呼的,我只有硕士学历。” “那也肯定超过他们的要求了!你去肯定能录取!” 鄂毓只能苦笑着点点头,心里希望人家不要先给他扣个“眼高手低”的大帽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